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评论员 屈旌
热点热议
近日,北京、上海等城市流调报告出现一大变化:新增确诊病例流调报告中隐去了病例的性别、年龄、籍贯等个人信息,以涉及区域和场所的信息披露为主。(据1月24日新华社电)
很明显,新流调报告的出现,是为了应对此前因为流调报告而引发一系列个人信息泄露、感染者遭遇网络暴力的现象。因此,对外公布的流调报告,适当隐去个人信息,“只见轨迹不见人”,是必要的纠偏,也是对个人权利的尊重。
应该说,患者主动把自己的行踪及时准确地告知防疫部门,是有社会责任感、有大局意识的表现,是为了更多人的安全和健康,主动让渡了自己的个人隐私。他们只是不幸染疾,并不是犯了错,绝不应该遭受人肉搜索和网络攻击。
从法律来说,个人隐私受法律保护,侵犯他人隐私,造成不良社会影响就是违法行为,就算是扯着防疫当幌子都不行。坚持依法防控,绝不应该是一句空话。
流行病调查中,本身就有些信息是必要的,有些信息是不必要的;有些信息必须公开让公众知情的,有些则是核心调查人员掌握即可。对各类信息精准收集分类、妥善保管、适度公开,是相关部门应尽之责。
此前的一些流调报告中,感染者连家里的住房面积、全家人的身份证号码、家里亲人的一举一动,都被记录下来、传播出去,被窥探议论,这对于任何个体来说,都是不可承受之重。这也体现出部分地区疫情防控中信息管理的混乱。
有人违法就要调查处理,有乱象就要及时清扫。北京、上海的流调报告,更加合理合法,也更符合科学规律,值得学习和推广。事实上,越简洁有力的信息依据,越能体现疫情防控流调的科学性和专业性。
唯有既织密疫情防控安全网,又保护好患者的隐私,让人们不要在互相攻击和猜测中加剧焦虑,才能为群防群控营造平稳和谐的氛围。同时,官方流调报告对公众知情权和个人隐私划出更清晰的界线,才能体现以人为本的治理理念,贯彻尊重科学的防控要求,赢得更多人的信任、配合与支持。
声音
新华网:这种在尊重个人隐私、弱化病患及家人压力的同时,保障公众知情权的做法,值得赞誉和提倡。
人民网:避免感染者被过多地“聚焦”在公众视野下、乃至受到伤害,这也是在信息发布时需要考虑的。
绘图/刘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