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理上网来 > 理论名家

【地评线】东湖评论:培育壮大农业新质生产力,驱动农业农村改革提质增效

发布时间:2024年08月06日15:15 来源: 荆楚网 ​(湖北日报网)

二十届三中全会.jpg

近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下称《决定》),做出了“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的重要部署,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新型生产关系,是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的关键一招,为进一步全面深化农业农村改革指明了路径方向。培育壮大农业新质生产力,赋能现代农业的高质量发展,是农业农村改革提质增效的根本动力,为打造农业发展新引擎、增强农村发展新动能提供了重要指引。

培育壮大农业新质生产力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和系统工程,是全面深化农业农村改革、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农业强国的必由之路,其本质在于融合现代农业技术的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以及产业结构的深度转型升级,共同构筑起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全新动力体系。《决定》明确了一系列旨在激发农业新质生产力潜能的改革举措,涵盖了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构建产业体系、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等多个领域,体现了以农业新质生产力驱动农业农村改革提质增效的战略部署。必须围绕农业从业者、农业生产资料、农业生产对象及其要素的优化组合为基本路径,以创新农业科技为核心,储备新农人才为抓手,塑造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为要义,完善现代农业服务体系为保障,培育壮大农业新质生产力,打造以农业新质生产力驱动农村改革提质增效的新格局。

打造农业科技创新的第一引擎。驱动农业农村改革的根本动力在农业科技创新。近年来,我国农业经济保持着高速增长,全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农业现代化水平稳步提升。但是在前沿性农业科技创新方面与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仍然面对基础研究缺乏重大原创性、关键种源核心技术缺乏突破、应用研究转化效能比较低下、缺乏领跑型技术创新成果等问题。《决定》突出强调“优化重大科技创新组织机制,统筹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战略部署,把农业科技创新作为农业农村改革的重要议题,坚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的生产力发展方向,摆脱主要靠耕地、淡水、化肥、农药等资源要素投入的粗放型外延式发展路径,实现现代农业生产业态的质效改革,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全面优化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聚焦农业科技领域的制度改革。第一,加快推进种业振兴行动,完善联合研发和应用协作机制,加大种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选育推广生产急需的自主优良品种;突破耕地等自然条件限制、拓展农业生产空间,培育壮大农业领域新兴产业,布局建设农业领域未来产业;第二,大力实施农机装备补短板行动,实现数字化农机装备的优化升级与技术革新,使先进和前沿的数字连接技术从根本上改变农业生产方式,如智能作物监控,无人机耕作、智能牲畜监测、自主农业机械、智能建筑与设备管理等。第三,推动信息化赋能农业强国建设,既要利用好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对传统农业进行全链条改造,推动农业产业向数字化智慧化转型发展;又要依托互联网的普及和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以“数商兴农”工程和农村电商为代表的新业态新模式,带动农业经济畅通循环。将农业科技打造为推动农业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根本动力,不仅提升农业生产力水平,更促进农业生产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高效型转变,实现我国农业从“会种地”向“慧种地”的高质量发展。

建设新农人才队伍的有力支撑。人才兴则农业农村兴,人才振兴是推进农业农村改革的强有力支撑。近年来,我国农业科技人才的结构与质量瓶颈日益凸显,科研人才断层现象出现,农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较低,“老农人”出现知识体系老化、创新能力不足,“新农人”面临“知农”却“畏农”等深层次问题。《决定》围绕“深化人才体制改革”,强调面向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性。加快建设农业科技战略人才力量,组建新时代农业科技人才队伍,推动农业从业者完成从传统农民向高素质农民的跃升,既是推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抓手,更为提高农业农村改革质效提供了有力支撑。

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具决定意义的主体因素,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和应用、全面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对农业从业人员的知识和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须围绕农业创新与创新应用两大核心,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农业科技人才培养体系。一方面,大力培养具有改革创新能力、拥有交叉学科背景、钻研前沿农科技术的高知创新性人才,坚持从“引育留用”四个层面综合施策搭建农业人才资源平台,加快建设农业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农业领域卓越工程师四支队伍;另一方面,坚持培养高素质农民,引导知农爱农新型农林人才到农村去,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人力资本水平,努力培育一批年龄思想新、原创意识强、生产组织高效、流通渠道多样、经营宣传灵活的高素质先行者和领路人,加快塑造一批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的“头雁”。此外,《决定》还提出了一系列具体举措,如优化人才评价机制,建立以创新能力、实际贡献为导向的评价体系;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科技创新与农业实践的紧密结合;强化海外人才引进机制,借鉴国际先进农业科技人才培养经验等,发展和完善我国农业科技人才培养体系,为全面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激发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内生动力。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通过产业横向拓展、纵向延伸,以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提高农业资源要素配置和农产品供给的质量和效率。当前,我国农业产业体系仍然面临诸多挑战,如地区资源与产业匹配度不足、市场统筹缺失、精深加工体系薄弱、农机设备供需失衡等问题。《决定》提出“健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制度”,为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链供应链、提升现代农业核心竞争力提供了具体路径。

打造全产业链、拓展农业增值增效空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挥区域资源优势,促进农业产业深度转型、孕育农业产业新业态,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第一,健全产业链,要实现种养加、产供销、农旅文、一二三产业多元融合,逐步构建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优势产业+特色优质产业”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第二,打造供应链,走农业绿色高效发展之路,提升农业生产效率,稳定农产品安全供给范围向营养健康、医学和公共卫生、生态文明、农业文化等诸多新兴领域延伸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第三,提升价值链,通过市场化、规模化、组织化、现代化四个标准构建面向全球未来农业产业高地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全面提升我国农业产业国际竞争力。通过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协同发力,实现集种养、生产、加工、收储、物流、销售于一体,不同主体共同参与、多重要素融合并举的现代农村产业发展体系,有效提升农业综合效益,助推农业高质量发展。

夯实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坚实保障。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坚实保障。《决定》明确指出,“健全便捷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全面深化农业农村改革的重要举措。面对我国大国小农的国情背景,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建设仍面临着组织力量不足、服务内容单一、专业人员素质有待提升以及公共基础设施投入匮乏等多重挑战。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作为一个融合农业科技咨询、市场信息分析、农产品营销策略、金融信贷支持及环境保护修复的综合服务平台,正日益成为提升农业产能、提高农业农村社会化服务水平的重要推手,是整合农业资源要素、优化服务结构、提升服务效能,全面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举措。

健全便捷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农业农村改革提供了坚实保障。第一,培育新型农业服务主体,以提高各类专业公司、农民合作社、供销合作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服务专业户等的服务能力作为重点,鼓励各类服务主体拓展其服务半径,以资金、技术、服务等要素为纽带,通过资源互享联结服务体系。第二,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等财产权利,促进农民合作经营,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进一步激发农村发展活力。第三,加大财政扶持力度,确保农业关键环节的税收优惠政策得到有效执行,并鼓励社会资本向农村建设投入,拓宽多元化投融资渠道,加强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第四,推进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形成城乡融合的社会治理格局,着力提高社会保险、住房保障、户籍制度、教育同权等公共服务水平,推进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建设。持续发力、久久为功,不断提升农村社会化服务的现代化水平,不断夯实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公共基础,为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坚实保障。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张丽(华中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华中农业大学分中心研究员);秦康怡(华中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编:王舒娴

【责任编辑:何青】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