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理上网来 > 理论名家

【地评线】东湖评论:系统推进价值观教育一体化贯通

发布时间:2024年10月15日14:17 来源: 荆楚网 ​(湖北日报网)

二十届三中全会.jpg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全面系统地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完善立德树人机制,推动价值观教育一体化贯通,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一体化贯通,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一体化贯通,为新时代新征程构建立德树人新格局。其中,将“推动价值观教育一体化贯通”列为完善立德树人机制的首要之点,突显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的引领作用。在新时代,系统推进价值观教育一体化贯通,要有组织地推进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将价值观教育一体化贯通导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融入网络文化建设、嵌入智体美劳教育之中,构建符合中国特色的价值观教育体系。

将价值观教育一体化贯通导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2024年全国教育大会着重强调,“不断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心,立报国强国大志向、做挺膺担当奋斗者”。这充分说明,学校是培育和践行价值观教育一体化贯通的主阵地,只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统导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才能更好地发挥思政课主渠道和主阵地的作用,更好地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从价值观教育一体化贯通与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来看,两者是一致的。价值观教育一体化贯通,主要指的是利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教育理念,引导全体社会成员坚定社会主义信仰,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铸魂育人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和培养青少年形成正确价值观的中心环节。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激励学生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而努力奋斗。因此,将价值观教育一体化贯通导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通大中小学思政课各学段,促进大中小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到行动认同,有利于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工作体系。

价值观教育一体化贯通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是契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刻地影响着青少年的理想信念的塑造以及道德情操的培养,青少年阶段正处于价值观形成和确定的关键时期,大中小学思政课的价值观教育对于引导青少年“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是极为重要的。将价值观教育一体化贯通导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之中,有助于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创新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和形式,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青少年形成良好的思想认识与行为方式,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夯实价值观基础。

将价值观教育一体化贯通导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主要从两方面入手。其一,根据大中小学不同阶段的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循序渐进地增加学习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思想政治教育全学段、全过程。同时,注重情景化教学与实践活动课程相结合,使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感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理论知识充分运用到实践中,并在实践过程中反复理解和升华,真正做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其二,加强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升其综合素养。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思政课教师既要成为经师,更要当好人师。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了思政课教师的素质要求,要着力建设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具体来说,提升思政课教师的综合素养,要严格思政课教师的准入和考察制度,定期开展培训研修;加强理想信念教育,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各学段的思政课教师也应加强互动交流,不断提升教学能力和水平。

将价值观教育一体化贯通融入网络文化建设

网络文化是信息时代的产物。自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以来,信息速度传播之快、影响范围之广前所未有,人们无时无刻都需要在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中作出判断和选择。当前,网络文化建设已经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至关重要的部分,承载着引导社会风气、思想观念和公众的审美情趣,对社会大众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然而,当前网络文化良莠不齐,部分不良网络文化给人们带来了消极影响,不利于正确价值观的塑造。因此,将价值观教育一体化贯通融入网络文化建设,成为新时代背景下的迫切需求。

网络文化具有开放性、匿名性、交互性等特点,各种思想观念在网络空间中交织碰撞。这种复杂性既为网络文化的繁荣提供了条件,也为不良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土壤。随着外来文化的渗透方式更加隐蔽,意识形态的隐性博弈不断加剧,网络文化建设面临着意识形态安全的风险。部分青少年受到不良网络文化的影响,会滋生历史虚无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错误价值观念,从而影响其身心健康以及个人成长成才,甚至对青少年整个群体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将价值观教育一体化贯通融入网络文化建设,有利于增强人们对自我、社会及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还可以提升公众的媒介素养,使其能够自觉抵制不良网络文化,选择健康有益的网络文化产品。

面对当前复杂的网络环境,将价值观教育一体化贯通融入网络文化建设,需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互联网上的传播,牢牢把握住舆论方向,加强网络文化治理。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推动互联网优质内容建设。坚持网络内容建设的正确导向,确保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不断用党的创新理论占领网络阵地,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要时刻关注网络文化的发展动态,站在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建立起尊重差异、兼容并包的网络文化发展理念,将不同文明的优秀文化成果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的价值观念相融合,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弘扬新时代网络文化的主旋律。要坚持依法治理网络空间,切实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网络立法执法司法普法全过程各环节,发挥法律法规对维护良好网络秩序、树立文明网络风尚的保障作用。要建立健全网络文化监管机制,提升网络文化监管水平,净化网络文化环境,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监控和引导,及时对网络舆情进行正面引导,形成积极向上的网络主流舆论。

其次,创新价值观教育传播方式,加强互动与对话。运用新媒体技术,丰富价值观教育的表现形式,提高其在网络空间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以受众需求为出发点,创作易于为人民群众所理解和能接受的文化产品,推进传播内容的供给侧改革。转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思路,注重与网民的对话与互动,通过发布话题、号召网民参与讨论和创作等方式,在传播互动中实现共振、共鸣、共情、共行。

最后,加强网络文化工作队伍媒介素养培育。媒介素养是指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加强网络文化工作队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教育,提高其理论水平和政治素养。同时,提升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网络技术能力,使其能够利用网络平台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各学段校园内,通过校园广播、宣传栏、板报等宣传方式,融合媒介素养宣传,创建良好的校园媒介氛围。加强对学生媒介素养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其信息辨识能力和网络文化素养。

将价值观教育一体化贯通嵌入智体美劳教育

价值观教育一体化贯通与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一体化贯通密切关联,互相贯通。价值观教育作为德育的核心内容,要做到一体化贯通,不能单纯地依靠开展直接的价值观教育来实现,必须整合相关教育资源,将价值观教育嵌入到智体美劳教育之中,即实现“五育并举”一体化贯通,丰富教育内容、教育环节和教育方式方法,才能取得更好的成效。

将价值观教育嵌入到智体美劳教育之中,涉及到教育内容、环节、方式和方法等具体方面,这里以劳动教育为例,略作阐述。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指明了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的方向。学校作为育人的主阵地,应强化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毫不动摇地将价值观教育一体化贯通引入劳动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崇尚劳动价值、追求劳动创造、尊重劳动人民,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将价值观教育嵌入劳动教育,通过劳动树德,在劳动的熔炉中铸就良好的品德,让受教育者体悟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要强化劳动教育内容协同,倡导和组织开展家庭劳动、集体劳动、社会服务等形式的劳动。同时,系统整合传统劳动教育与新型劳动教育的内容,积极推动劳动教育创新。既要优化劳动教育的内容,又要拓展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一是健全宣传引导机制,通过新媒体等多种渠道,广泛宣传劳动教育创新的成效,营造浓厚的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氛围。二是建立激励机制,加大对劳动教育创新的投入,做好劳动教育创新成果认定,并给予鼓励和支持。三是加强劳动教育实践平台建设。据统计,2023年,全国有81.6%的中小学校建立了劳动教育清单,建成14.7万个校内外劳动教育实践场所。要在已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建设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平台。与此同时,整合校内外资源,加强高校劳动教育的实践平台建设。四是加强队伍建设。强化教师的劳动意识、劳动观念,提升实施劳动教育的自觉性。配置适量的劳动师资,聘请兼职教师组织开展劳动教育教学,指导学生开展创新劳动实践。把劳动教育纳入教师培训内容,对承担劳动教育课程的教师进行专项培训,提高劳动教育专业化水平。

此外,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还需要提升学生数字劳动素养,提高大学生对新技术、新业态、新形势的适应能力。良好的价值观教育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数字化劳动环境中的新型劳动关系,努力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在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价值观教育体系中,系统推进价值观教育一体化贯通,不仅承载着培育时代新人的历史使命,更是对中华民族精神传承与时代创新的深刻回应。系统推进价值观教育一体化贯通仍然任重而道远,面向未来,必须持续深化这一进程,激发全社会的文化自信与价值认同,让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价值观教育成为滋养民族精神的深厚土壤,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注入不竭的精神动力与人才支撑。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赵兴(江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王文文(江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

责编:王舒娴

【责任编辑:伍佳佳】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