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理上网来 > 理论名家

【地评线】东湖评论: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让新农人大显身手

发布时间:2024年10月30日18:28 来源: 荆楚网 ​(湖北日报网)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 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推动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优化组合和更新跃升”。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在人,特别是高素质的新型劳动者。改革开放40多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一大批有知识、眼光和技能的新农人纷纷投身农业领域,成为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第一要素。据农业农村部《“十四五”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发展规划》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全国返乡入乡创业人员达1220万人,到2025年,这个数字将超过1500万。他们带动科技、项目、资金等资源要素下沉乡村,推动农村电商、休闲农业等农村新业态蓬勃兴起,为乡村产业发展注入新要素、新动能、新活力。未来,要继续重视与支持新农人这个关键群体,让新农人成为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主角”,加速向“兴农人”转化,不断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要因地制宜,着力激发新农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行动自觉

新农人来源广泛,有因为眷恋家乡而选择“逆行”的返乡创业者,也有因为看好农业从其他行业改行、甚至从体制内“跳槽”的跨界创业者,还有不少是响应国家号召建设家乡的大学毕业生。尽管该群体从业背景多元,但是,他们的从农动机已经超越传统农民的生存需要,更多将农业视为机遇、情怀甚至使命。他们不满足于经营“一亩三分田”,而是活跃在种养殖、产品加工、互联网销售、农文旅融合等各环节;他们不满足于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更加注重节能、环保、高效、集约、创新,这也决定了该群体具有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天然“基因”。只要通过有效激励和大力引导,就能够激发出该群体的无穷创造力,重塑传统产业,推动“农业+”多业态发展。

要精准赋能,有效提升新农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行动能力

尽管新农人是互联网技术的弄潮儿、乡村振兴的排头兵、农村发展的新鲜血液,但身处乡村资源匮乏的情境,该群体的创新创业活动面临缺资金、缺技术、缺人才、缺土地、缺认可的不利条件。由于农业投资长、回报慢且低,新农人申请银行贷款较为艰难;对于新进入的新农人,由于缺乏专业技术与管理经验,生产经营容易受制于人,还有可能因为乡村“熟人社会”而受到人际排斥;此外,农业用地难、用工难、用工贵等问题也会对新农人造成困扰;再加上来自家庭及社会的不认可,会挫伤新农人干事创业激情。因此,应及时了解新农人的利益诉求,提供精准的财政支持,既要对发展势头良好的“锦上添花”,也要对遭遇灾害损失的“雪中送炭”;还要加大对该群体的培育力度,既要提升其应用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硬能力”,也要提升其解读农业发展政策、洞察数字农业发展趋势的“软实力”。只有通过稳定而长期的支持与培育,才能促进新农人在知识、技能与能力上的全面升级,以劳动者的升级带动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的更新跃升。

要加强组织,不断拓展新农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行动路径

新农人不仅是天然的科技创新应用者,更是科技创新的示范者与推广者。受企业家精神和绿色发展理念驱动,新农人会积极应用现代农业生产工具,更加注重生态循环养殖;通过这些生产经营理念与方式创新,不仅提升了新农人自身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还会在当地产生示范效应,促使周边村民自发学习与模仿;为确保农产品质量符合标准,新农人还会主动为合作农户开展技术培训,甚至会借助线上培训、网络直播等方式扩大技术推广范围。因此,农业主管单位、科协组织等相关部门要加大对新农人的组织覆盖,将从事技术发明、有新技术应用与推广需求、具备技术推广能力的新农人组织起来,为他们提供实施科技创新与推广的资源、机会与平台。只有通过加强对重点人群的组织覆盖,才能降低新农人的创新周期与试错成本,还有利于通过新农人的创新行动促进科技成果在乡村的示范、推广与应用,加速农业生产力从“旧质”向“新质”迭代转型。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施丹(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

责编:王舒娴

【责任编辑:伍佳佳】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