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理上网来 > 理论名家

【地评线】东湖评论:坚持系统观念推进“大思政课”建设

发布时间:2024年10月31日11:50 来源: 荆楚网 ​(湖北日报网)

二十届三中全会.jpg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将“完善立德树人机制,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作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重点任务。聚焦思政课关键课程,推动“大思政课”内涵式发展是完善立德树人机制的题中应有之义。“大思政课”从更加宽广的视角拓展了思政课的整体格局,蕴含着坚持开门办思政课,突出问题意识和坚持实践导向的基本要求,通过强化目标引领、促进要素耦合、实现开放融合和因势因事而化,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从而充分调动和发挥全社会的育人力量和育人资源,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

强化目标引领,发挥整体效能

系统论认为,系统的部分是按照系统整体的目的来发挥着各自作用的。系统部分的性质和功能是由它在系统整体中的地位与自身质的规定性来确定的,它的行为是受整体与部分关系规定的。这意味着,系统整体性效益得以实现的关键在于系统内的各个部分或要素是否能够按照系统的整体目的来运行,即在整体目标的引领下各司其职、各尽其能。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同样需要以系统的整体性优化和整体效益的实现为目的,因而必须坚持以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为引领,从而使系统内部的各个部分和要素按照整体目标的要求来发挥协同作用。

要树立“大思政”理念,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大思政”理念旨在整合各种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打通各领域、各环节,构建育人大格局。因而,要加强对“大思政课”各个部分和要素之间的关联性、系统性和可行性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大思政课”建设的总体规划,以立德树人总体目标的一致性来化解和调和各类资源要素之间可能存在的差异性,从而做到统筹兼顾,实现系统的整体优化。

要深化“一体化”思维,完善工作推进机制。要加强“大思政课”建设的组织领导,主动为各类要素的沟通交流搭建平台,形成分工明确、体系完整的立体化“大思政课”格局。以协同渐进、融合发展、资源共享和组织保障各方面机制的构建,从整体上促进“大思政课”的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建设、教学方法创新和教学实效达成。

要做到“点”“面”结合,发挥示范效应。“大思政课”建设是一个需要不断推进的过程,在建设实践中,必然要经历一个从区域性向全局性转化的过程。因此,从特定区域入手探索“点”的建设机制,在总结提炼的基础上再向其他区域推广和扩展,以示范和引领促进“大思政课”建设的整体推进。

促进要素耦合,增强联动效应

一切系统整体性都表现为环境、整体、要素的有机联系和辩证统一,而整体的结构组织化程度越高,系统的有机程度就越高,就更能发挥系统的总体功能。充分发挥“大思政课”育人作用,就必须实现“大思政课”时空场域边界的拓展和外延的延伸,聚合把思政课的道理讲深、讲透、讲活的“大平台”。“大思政课”内在蕴含着突破原有教学观念,树立知、情、意、行多要素协同融合的“大教学观”的要求。由此决定了“大思政课”将进一步转向更能聚集、整合和优化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线上线下全时空领域的教学平台,进而实现增强思政课教学的鲜活性、吸引力、感染力,提升思政课育人的亲和力、针对性和实效性。

从校内环境来看,要实现主渠道与主阵地协同育人。一方面,要用好课程育人这一主载体,着力挖掘不同专业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打造涵盖专业知识和思政教育资源的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库,实现各类课程和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相互配合,由此发挥不同学科的协同效应,使不同课程都承载起育人功能;另一方面,要用好校内活动课堂,把思政课贯穿学生学习的全过程,积极整合各类思政资源,着力打造育人共同体。

从校外环境来看,要实现“校内子系统”和“校外子系统”的良性循环,畅通主阵地和大阵地的互动交流,通过整合各类实践教育资源,构建“课内+课外”“线上+线下”“校内+校外”的立体式育人格局,通过校企结合、校地结合,实现各类课程资源的双向互动与相互促进。

坚持开放融合,促进资源整合

从系统论视角来看,系统的持续运行依赖于系统与外部环境的持续交互,而系统的要素,也只有在运动和交互中,才能使要素存在的那种构成整体的特性得以体现。“大思政课”建设,同样需要坚持开放融合,通过不断与外部环境之间的信息、能量和物质交换,使系统保持其内生活力。

要从理论中汲取养分,既要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源头活水”中挖掘教学资源,更要在党的创新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中汲取当代智慧,坚持在守正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地创新教学内容,从而将思政课蕴含的哲理、原理、学理、道理讲清楚、讲透彻。

要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将“四史”素材有机融入教学内容之中,通过历史脉络的梳理引导学生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行、中国共产党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的内在逻辑,通过再现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引导学生在历史传承中汲取精神力量,赓续红色血脉,坚定信仰信念信心。

要从实践中挖掘资源,要把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新时代发展中涌现的英雄模范转化为鲜活的教学素材,引导学生读懂中国、了解世界。

因时因势而化,实现动态协同

动态性是系统的固有属性,而这种动态变化源于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大思政课”建设是在不断适应变化发展中动态推进的系统工程,这就要求教育主体必须依据时代的变化发展趋势,学生成长成才规律、认知特点以及现实需求的变化发展来动态调整育人策略,在实践进程中不断破解难题,实现建设方略的动态调整。

要把握时代脉搏,做到因时而进。社会生活是最好的育人素材,设定特定教学主题,运用丰富、鲜活的现实素材提升“大思政课”的亲和力和感染力。

要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做到因势而化。要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困惑和学习兴趣,用学生听得懂的话语、喜闻乐见的方式把深刻的理论说清楚、讲透彻,让思政课真正贴近学生、回应学生。

要健全评价反馈机制,做到动态协同。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导向、诊断、监督和调节功能,制定合理的评价指标,对“大思政课”各环节、过程、主体以及育人效果展开动态评估和实时观测,在评价与反馈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大思政课”建设的系统优化提供切实依据和方案。另一方面,还要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激励功能。通过建设“大思政课”示范基地、评选示范课程、推出示范活动等方式,创设共同参与的竞争环境,在示范引领中推进“大思政课”的建设发展。

:本文系湖北省教育厅思政专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四个课堂’协同机制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陈菲(江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党淑敏(江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

责编:王舒娴

【责任编辑:伍佳佳】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