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完善立德树人机制,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一直为党和国家所高度重视。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希望中国人民大学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止于至善,为全国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提供更多“金课”。习近平总书记鼓励各地高校积极开展与中小学思政课共建,共同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强调,要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科学定位德育目标,合理设计德育内容、途径、方法,使德育层层深入、有机衔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系统性功能的重要抓手,只有作为整个系统组成要素的各个学段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好彼此衔接,履行好自身的职责和义务,才能最终发挥出系统的功效,从而体现出整体功能大于各组成部分之和。而作为拥有丰富教育资源和教育优势的高等院校,应该在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中承担起应有的责任。
发挥科研优势,为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提供理论学理支撑
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各学段的相互协调和配合,不能各自为政,而是需要高屋建瓴式的顶层设计作为宏观的规划和指导。高校重视科研,高校教师也擅长科研。而中小学教师由于教学任务较重,升学压力较大等原因,投入到科研的时间和精力相对较少。同时大学本身肩负着科研和社会服务的职责,因此,应该发挥其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德育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方面的科研优势,联合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等多种学科形成交叉学科研究优势,集中优质科研力量和资源,有针对性为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提供系统化的理论学理支撑,指导其具体建设实践。在教育目标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总体目标指向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能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那么,如何将这一总体目标分解落实在不同学段?如何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心理、认知、环境等特点分别制定能够使其认知、理解和接受的具体目标?在“知情意信行”方面,不同学段的侧重点分别是什么以及如何有效突出这些重点?如何有效衔接和串联不同学段的教育目标,才能使其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不同学段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如何选择?大中小学教育资源、教育成果如何分享?这些都需要大学科研机构和科研工作人员积极发挥作用,自觉承担起理论研究的时代责任,形成具有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理论体系。
发挥教研优势,为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提供教学支持
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本质上是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性,其总体的教育质量和教育效果是建立在各个学段教育成果的基础之上,亦即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功能要大于各个学段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之和。由于每个学段的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环境等有着明显的差别,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的合理统筹、教学方法的有效创新、教学技术的科学使用,对于切实提升各个学段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显得尤为重要。虽然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实践中能够总结归纳出符合实际教学特点的理念、方式和方法,并起到相应的作用。但是相较于中小学,大学在教学研究方面有着更为明显的优势,能够为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提供更为重要的教学支撑。一是大学在课程建设和教材开发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大学可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整合教育资源,优化课程设置,开发一套系统、科学的教材体系。这有助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有序衔接,切实提高教学效果。二是大学在教学方法创新和技术应用方面具有领先地位。大学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如网络、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等,为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提供技术支持。同时,大学教师可以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育质量。如华东师范大学形成了全链条——主题式的课程教学一体化,明确了不同学段的育人目标,设计了螺旋式的课程,取得良好的大中小学思政课协同育人实效。
发挥平台优势,为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搭建交流平台
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作为一个总系统,其总体目标的实现,必须依靠作为子系统的各个学段目标的实现。根据系统论原理,每一个系统只有维持自身的平衡态才能表现出功能性,平衡性被破坏其功能性就会降低甚至丧失,为了维持其平衡性,就必须同外界进行能量或信息的交换,也就是说系统必须保持开放性才能够存在和发展。因此,各个学段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的子系统,必须进行相互交流和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在促进自身发展的同时形成相互的协同性。而这恰恰是当前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痛点之一。当前大中小学几乎分别形成了三个相对独立运行的教育系统,缺少彼此之间相互交流。尤其当前大学和中小学几乎形成了教育二元化的结构,直观的表现是大学教师对当前中小学的新课标、新课堂等方面缺乏了解,对最新的中小学相关教材和教学内容也知之甚少。而中小学由于学生的学习时间有限,学生接受能力差异较大等原因,难以像高校一样系统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因此,大学有责任利用自身优势和社会影响,尤其借助当前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搭建起串联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平台,为不同学段的交流、学习和互动提供支撑。如华中师范大学开展的“同课异构 协同共研”思政课集体备课研讨会,已经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延伸到中小学思想政治课,促进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及时沟通交流,互通有无,取得了很好的实效。
发挥资源优势,为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培育师资队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作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教师是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领路者,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的灵魂所在,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推动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取得实效的重要力量。但是从现实层面来看,小学的思政课教师往往是由班主任或其他科目教师兼任,而中学普遍面临着升学压力,很难有时间和精力广泛地开展除思政课程之外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而专职的思政课教师往往以知识的传授为主,对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和方法缺少研究,或者研究不够系统深入。比较而言,大学拥有学历水平、教研能力和专业素养优于中小学的思政课教师队伍,以及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专职辅导员队伍,除了常规的思政课程的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多彩,发挥着良好的思政育人功能。因此,大学有责任整合各项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形成势能优势,积极探索先进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研究切实可行而又方便高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并通过培训和学习等机制向中小学进行传递。如北京师范大学教培中心定期举办的面向中小学校长的“励耘好校长”项目,能够较好地将大学在教育领域的研究成果,及时地传递到中小学,取得较好反响。
总之,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依靠各个学段的共同努力,同向同行,才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目标。大学在这一过程中应勇于承担自己的使命和担当,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积极发挥引领作用,在揭示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强国一代上,走在时代的前列。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王飞(江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程凯文(江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
责编:王舒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