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理上网来 > 理论名家

东湖评论:积极推动文化创新人才培育

发布时间:2024年12月09日18:32 来源: 荆楚网 ​(湖北日报网)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培育形成规模宏大的优秀文化人才队伍,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面对2035年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我们必须把握时代发展的新趋势和新需求,积极推动文化创新人才的培育,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和教育强国建设的必然战略选择。

明确培养目标,构建多元化教育体系

文化创新人才培育的首要任务是明确培养目标。具体而言,文化创新人才培育应以培养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创新思维能力和国际视野的文化人才为目标,使其既能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能够吸收和借鉴世界优秀文化成果,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文化创新人才必备的基础。在文化创新人才的培育过程中,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引导其深入理解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涵、思想观念及价值追求。同时,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探索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激发其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的意识和能力。此外,引导文化创新人才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关注世界文化的多样性。通过比较研究、国际交流等多种方式,拓宽文化视野,深入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想观念、艺术风格和社会习俗,从而丰富自身的文化结构,提升跨文化沟通与理解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文化创新人才不仅能够学习借鉴其他文化的优秀元素,更能在比较中进一步感知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促进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多元融合与创新发展。

具有创新思维是文化创新人才的核心能力。在培育文化创新人才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其文化底蕴的培养,更要注重创新思维的培育,使其成为推动文化创新、引领文化潮流的强大引擎。创新思维的培育有助于文化创新人才在传统文化中挖掘新的价值。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智慧、哲学思想和艺术精髓,需要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以现代的视角去审视、去解读传统文化,从中发现新的价值、新的意义,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创新思维的培育有助于文化创新人才在现代文化趋势中把握先机。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各种文化元素相互交融、相互碰撞,形成了多元共生的文化格局。在这一背景下,文化创新人才需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需要在纷繁复杂的文化现象中,以创新的思维去分析、去判断,从而找到文化创新的突破口,推动文化的繁荣发展。创新思维的培育有助于文化创新人才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之间找到平衡点。文化传承与创新是文化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既要保持文化的连续性、稳定性,又要赋予文化新的时代内涵、新的表现形式,使文化在传承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具有国际视野是文化创新人才的重要素质。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文化创新人才的国际视野显得尤为重要。国际视野使文化创新人才能够跨越国界,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的价值和特点。这种能力不仅有助于他们在国际合作中建立信任和共识,还能够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和交流,增进相互理解和尊重。具有国际视野,文化创新人才能够识别和把握全球文化市场中的机遇,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同时将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引入国内,实现文化的互鉴与融合。此外,国际视野还意味着文化创新人才需要具备全球竞争力。在国际文化市场中,竞争日益激烈,文化创新人才需要具备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他们需要能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如数字化、网络化等手段,推动文化产品的创新和传播,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国际视野还体现在对全球性问题的深刻洞察和参与,文化创新人才应积极参与全球文化治理,为解决全球性问题如文化多样性保护、文化遗产保护等贡献智慧和力量,通过国际合作,共同推动文化创新,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

适应时代发展,创新教育模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互联网的广泛应用,文化创新人才的培育模式也需要不断创新。应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打破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构建更加开放、灵活、高效的教育模式。

一是融合线上线下教育,打造全方位学习体验。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线上线下教育的融合已成为教育模式创新的重要趋势,这种模式能够为文化创新人才提供更加丰富、灵活的学习资源和环境,使其能够随时随地接触新知识、新技能,实现知识的快速更新和技能的持续提升。线上教育平台可以提供大量的课程资源和学习材料,而线下教育则可以通过实践、研讨等形式,增强学习体验的互动性和实践性。这种全方位的学习体验有助于培养文化创新人才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习惯,使其能够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和文化环境。

二是推广项目制学习,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项目制学习是一种以实际项目为载体,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的教育模式,要求文化创新人才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运用跨学科知识,发挥团队合作精神,解决实际问题。这种学习方式有助于培养文化创新人才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使其能够在面对复杂多变的文化创新任务时,提出创新性解决方案,并有效实施。项目制学习强调的是学习过程的实践性和参与性,能够激发文化创新人才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是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产学研用一体化是指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及用户之间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共同推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对于文化创新人才的培育而言,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不仅有助于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提升学习者的实践能力,还能促进文化创新成果的快速转化和应用,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因此,需要加强高校与文化产业界的合作,建立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共同开展文化创新项目的研究与开发。同时,鼓励学习者积极参与企业的实际项目,通过实习实训、校企合作等方式,深入了解文化产业的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为未来的文化创新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优化政策环境,激发创新活力

政策环境是影响文化创新人才培育的重要因素。为了激发文化创新人才的创新活力,需要不断优化政策环境,为文化创新人才提供更多的支持和保障。

首先,完善人才政策,构建全方位支持体系。政府应制定和完善文化创新人才政策,包括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评价等方面的政策措施。通过提高人才待遇、优化人才发展环境等方式,吸引和留住更多的文化创新人才。同时,政府还应加强对文化创新人才的表彰和奖励力度,通过举办文化创新成果展示会,设立文化创新奖项,对在文化创新领域取得突出成绩的个人和团队进行表彰和奖励,激发他们的创新热情和创造力。建立正向激励机制,有助于形成尊重创新、鼓励创新的社会氛围,进一步推动文化创新人才的不断涌现。

其次,加大资金投入,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构建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机制,是文化创新人才培育不可或缺的支撑和保障。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通过设立文化创新专项基金、增加科研经费预算等方式,为文化创新项目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这些资金不仅应覆盖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还应支持文化创新成果的商业化转化,促进文化与科技、旅游、教育等产业的深度融合,推动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同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文化创新人才培育,是拓宽资金来源、增强资金效率的重要途径。政府可通过税收优惠、风险补偿、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手段,引导社会资本流向文化创新领域,特别是那些具有市场前景和潜力的文化创新项目。

最后,搭建创新平台,使之成为连接文化创新人才与市场、资本、技术的桥梁。一方面,创新平台需具备高度的开放性和包容性,能够吸引来自不同背景、不同领域的文化创新人才聚集于此,通过跨界合作、思想交流,激发新的创意火花。政府应积极引导和支持各类文化创新孵化器、加速器、众创空间的建设,为初创企业提供场地、资金、导师指导等全方位支持,降低创业门槛,加速文化创意向文化产品的转化。另一方面,创新平台还应注重技术与文化的深度融合,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前沿技术,为文化创新人才提供先进的创作工具和手段,提升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和艺术表现力。政府应鼓励和支持文化科技企业与文化创新人才的合作,推动文化内容与科技应用的协同创新,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创新产品,提升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赵兴(江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教授);姜雪(江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

责编:王舒娴


【责任编辑:伍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