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理上网来 > 理论名家

东湖书评:《中国共产党人的党性与党性修养》构建了全新的党性和党性修养内容体系

发布时间:2025年05月09日19:47 来源: 荆楚网 ​(湖北日报网)

2016年6月,中共中央党校党的建设教研部副主任祝灵君教授在人民出版社出版《中国共产党人的党性与党性修养》一书,在充分吸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性和党性修养的重要论述,结合新时代特征,对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人加强党性修养的主要内容、实现路径、基本规律、努力方向做了系统、全面阐述,构建了全新的党性和党性修养内容体系。该书视野开阔、内容精炼、语言通俗,是广大党员干部接受党性教育、提高党性修养的良好教材。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党性修养和党性教育的重要作用,指出:“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修身养性的必修课,也是共产党人的‘心学’”,着重强调:“领导干部要把锤炼党性、提高思想觉悟作为终身课题,活到老、学到老、修养到老”。该书指出,一个人的成功有许多条件,而关键还在修养。一个政党要长期执政,需要坚持不懈地培育党内政治文化,而这些都是不断提高“修养”的过程。

该书认为,党性是一个政党的本质属性,体现了该政党的阶级基础、理想信念和宗旨意识、能力作风、精神面貌等。刘少奇同志曾说过,这个世界上敢于公开宣布自己党性的,只有马克思主义政党。党性是目的,党性修养是手段。因此,党性要通过党性修养来实现。党员干部始终坚持党性修养,才能确保对党忠诚,对人民忠诚;才能实现党性与阶级性的统一,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党性修养是所有修养中要求最高的一种,每一名党员都应该自觉地把党性修养放在最高位置,而不能随随便便放在其他位置上。该书的学术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内容丰富。该书一共八章,内容详实、事例生动、令人信服,作者详细论述了党性和党性修养的内涵、特征,坚持党性和党性修养的态度和途径,党性修养的基本原理,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等重要内容。该书从历史性的维度,结合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等不同阶段,指出中国共产党始终强调坚持党性和党性修养,这是由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决定的,也是由中国共产党承载的历史使命决定的,更是由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决定的。

二、观点创新。党性和党性修养是近年来学界研究的重要领域,一方面反映出党性和党性修养在党建研究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这个领域缺乏“行业标准”和学术共识。为此,该书制定了一个系统性的“行业标准”,归纳起来有6点内容:1.党性总体上表现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2.党性具有二重属性即阶级性和人民性,体现为对党忠诚、对人民忠诚。3.党性修养有一个态度、三个途径,即始终坚持唯物主义态度,修身养德途径、个人修炼与集体修炼相结合途径、在改造客观世界中改造主观世界途径。4.党性修养需要坚持四个基本原理,即“正、反、合”原理、“微积分”原理、循环上升原理、个性与共性统一原理。5.五大修养,即理论修养、政治修养、道德修养、纪律修养、作风修养。6.坚持党性修养的六个努力方向,即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真学、真信、真用,牢固树立理想、信念;学习党章和党内法规,培养党的意识和党员意识;坚持民主集中制,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始终坚持群众路线,树立群众观念;从“扬弃”传统官德中涵养党性修养;提升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尤其是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增强法治修养等。

三、意义重要。该书提出的理论分析框架和学术观点,对于建构中共党史党建学自主知识体系具有重要作用。例如该书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和否定之否定三大基本规律,用于党性修养分析,得出了党性修养需要坚持的四个基本原理。该书主张从古代官德中涵养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一定要坚持“扬弃”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把绵延几千年的“君子之政”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此观点为我们深刻理解“第二个结合”的科学内涵,提供了有益的补充。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组织路线,也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该书根据政府部门对群众路线的创新经验,希望探索出一条当代中国政治中的“双轨政治”,既畅通下对上的诉求、表达,也加强上对下的管理、监督和执行。

该书采取历史与现实的双重视角,深入分析了党建的核心命题党性和党性修养,对学界继续深入开展党的建设研究铺设了正确道路,不仅具有学术价值,也具有现实意义。坚持党性修养是一个知、情、意、行的全过程,虽然作者自称,只是对“知”(知其然)这个环节作了思考,他建议党员干部还需在“情”(激动一阵子)、“意”(入脑入心,铭记一辈子)、“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上下功夫,最终变成党性修养的实践成果。但是通过该书所设定的“行业标准”,为达成党建的学术共识,为建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作出了重要努力,成为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着力点。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潘大礼(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副院长)

责编:王舒娴

【责任编辑:伍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