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基层是乡村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和联系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心所在。党建工作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基础,是党联系农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党的各项工作保持永久战斗力的坚实基础。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推进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又提出“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鼓励各地实践探索和改革创新,激发乡村全面振兴的动力活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政治建设是一个永恒课题,来不得半点松懈。只有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才能确保我们党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
近年来,各地都在积极探索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的有效途径,取得了显著成效。新征程上,实现乡村振兴必须充分发挥党建的引领功能,针对乡村基层治理的痛点、堵点和难点,以问题为导向,以功效发挥为立足点,以持续推进基层党建有效解决基层治理及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一、发挥“头雁效应”带动乡村产业振兴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积极发展基层民主……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完善基层直接民主制度体系和工作体系,增强城乡社区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实效”。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前提条件。“仓廪实而知礼节”。只有经济发展了,有钱了,老百姓腰包鼓起来了,才能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和发展中出现的各种社会问题。
不管什么时候,抓发展都是村“两委”干部的核心任务。人们常说:“群众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村子强不强,要看‘头雁’。”实践也证明,一个村能不能搞好,人民群众能不能富起来,关键在村干部。村干部有想法,村民就有想头;村干部有劲头,村民就有奔头;村干部有办法,村民才能致富发家。作为“头雁”的村干部要充分发挥作用,鼓励支持村民创业,使村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积极带领群众抱团发展,共享发展成果。如鹤峰县G村的后备干部李某,2016年从武汉申通分公司的合伙人辞职,回到村里成立家庭农场,通过抖音等直播平台,渐渐让鹤峰道地药材走出了大山,走进了更多人的视野。2024带动37户村民发展中药材产业,年均增收6000余元,2024年营业额1800余万元,仅给付村民收割、除草、炕制等劳作工资10万余元,间接带动周边村民从事中药材的种植工作,提供就业岗位17人,成为该村产业振兴路上的致富带头人。又如来凤县翔凤镇望水村和河坪村去年合并为的活水社区,在社区总党支部书记的带领下发展藤茶产业,实现百余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村集体收入由不足万元,到今年有望突破50万元,全镇各村协同发力,采摘鲜叶统一加工、统一品牌、统一销售,经标准化加工后走向广阔市场,仅藤茶一项产业,今年全镇的村(社区)集体经济收入将增加千万元。
二、激活“雁阵效应”赋能基层治理成效
党的基层组织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基础,基层党组织是乡村工作的领导核心,村“两委”班子作用发挥得好不好,直接影响到乡村各项工作的开展,影响到村民对政府的信任。特别是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落实上,在群众实际困难的解决上,在急难险重任务的推进上,各项具体工作都需要村“两委”班子成员冲锋在前。可以说,村“两委”班子是乡村治理的“关键少数”,在基层组织建设中起到了“顶梁柱”的作用。
村干部是群众一票一票选出来的,几乎天天与群众打交道,最了解群众的所需、所求、所盼,是群众的“父母官”。村干部的权力来自群众,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是最基本的职责,村干部这个岗位,说到底就是服务父老乡亲的舞台。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群众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这要求村干部必须深入群众,真真切切地了解群众的疾苦、知晓群众的困难、明白群众的需求,把群众呼声当作第一信号,把群众需要当作第一选择,把群众满意当作第一标准,用“真诚”换取群众的“真心”,以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赢得群众的支持,当好基层群众的“贴心人”。例如,湖北省恩施州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利用微信这一广泛使用的社交工具,以村、社区为单位,由村党支部书记或社区书记担任群主,构建“村干部+党员+驻村工作队员+小组长+致富带头人”为主体的乡村治理微信群,有效实现“雁阵效应”赋能基层社会治理,推动构建多元协同治理模式。通过网格化管理模式,要求每位联户党员走访所联片区,对片区内涉及民生、综治维稳、森林防火、生态文明、环境卫生、违法占地、计划生育等综合性内容的事务,做到心里有数、及时反馈、上传下达,解决老百姓关心的急难愁盼问题。近期,针对湖北多地大雨、局地暴雨,并伴有短时强降水、雷暴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各村、社区党员干部纷纷出动,大喇叭等手段提示广大人民群众做好应急准备工作,包括山区泥石流、山洪风险防御,村干部走访入户暂停、改为线上联系群众,生活用品物资储备、户外作业、户外聚集活动的隐患排查,为确保群众安全筑牢了防线。
三、凝聚“党建+”合力优化治理模式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农村基层党组织具有凝聚共识、团结群众以及影响带动各治理主体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的实践,正是通过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领导力、凝聚力、向心力,通过不断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功能来凝聚人心,构建治理网络从而提升社会治理的效能,最终实现政府、村干部、村民、驻村工作队员、致富带头人等各治理主体共建、共治、共享。
乡村各基层党组织通过建立“党建+”模式,充分利用自身基层组织建设现有优势和特色亮点,打造一批立得住、推得开、叫得响的基层党建品牌,形成辐射带动效应,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的作用。通过党员联户,一方面能及时了解到村内村民的大事小情,掌握村内的低保户、五保户等农户的现实困境,并加以帮扶;另一方面,更有利于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根据各村庄的基本现实情况和生态环境等,或推动当地产业发展,或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发展乡村旅游,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例如鹤峰党建“1+N”品牌,主要依托农村党员分类管理打造 “1”即农村党员分类管理,“N”即党员积分管理、党员教育培训、发展党员违规违纪排查等“子品牌”。积极探索党员积分管理新路子新途径,2021年起,鹤峰县L村把农村党员分类管理与党员积分管理相结合,通过积分兑换礼品,对于村内的人居环境卫生、文化传统保护、安全稳定工作等取得了积极作用,对各乡村党建模式探索起到了示范作用。各乡村基层党支部也可结合本村实际,大胆探索,深化提炼,力争创出自己的特色品牌。此外,在党员教育培训方面,在培训方式、培训内容、培训师资、培训阵地等方面可以积极探索、深入总结,选树典型、打造亮点。通过党建品牌的打造、党员队伍的发展及建设,为构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扎实基础。
注:本文系2025年度湖北省党建研究课题“持续提升党建引领乡村基层治理效能对策研究”(2025X069)、2024年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乡村治理现代化中基层党组织的引领功能研究”(CSQ24014)的阶段性成果。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张玉蓉(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中南民族大学分中心研究员)
责编:王舒娴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