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安邦,重在基层。数字技术的广泛运用,不仅深刻影响着农民群众的生产行为和生活方式,也对乡村治理现代化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现代信息技术,创新乡村治理方式,提高乡村善治水平。”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过程中,必须要科学运用数字思维破解传统治理难题,提升基层治理效能。中国的乡村基层是一种“熟人社会”,其生产和交往行为主要以地缘、血缘关系为纽带,这也对现代化治理理念的普及和治理方式的推进提出了挑战。因此,在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实践中,要正确认识“技术理性”与“乡土人情”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平衡好“技术赋能”与“人文关怀”之间的关系,探索符合中国农村实际的乡村治理数字化途径,有效提升广大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着力推动技术适配,让数字工具“接地气”。当前,以数字技术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实践中遇到最多的是数据系统与乡村实际环境适配性不足的问题。一方面,乡村数字建设基础较为薄弱,数据资源体系建设相对滞后,部分数字工具设计城市化倾向严重,与农村实际需求脱节。另一方面,农村留守人员的数字化素养普遍偏低,不能有效使用不断更新迭代的政务工具。针对这两方面的问题,开发和建设“讲方言,接地气”的数字工具,加强数据系统技术培训是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治理的重要任务。一要建立符合乡村实际的数据系统和数据资源。针对乡村治理数字化悬浮于乡村实际的问题,可尝试组建“三农数字适配工作组”,组建以农村基层青年干部牵头协调、农技专家开展需求诊断、本乡人参与文化转译、数字技术人员推进数字转化的数字工作队伍,从而推动乡村治理数字化更加体系化和系统化。二要积极开发更具“农味”的数字工具和数字载体。通过收录地方言语音库,将文字转化为“语音遥控器”,将补贴咨询、电子表单的填写等以更加生动的形式传达给村民;充分发挥青年干部优势,设计可视化政务工作指南,将政策文件以短视频动画或流程图解的形式呈现,从而让村民更加便利地使用各类数字工具。三要建立健全培训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加大数字应用专题培训力度,针对老龄群体采用“传帮带”机制,运用大字版操作手册、实体按键模拟器、语音备忘录等方式提升培训效度;针对普通村民可通过“数字大篷车”流动站等方式,使得各类数据更加贴近生活,融入乡村治理。建立完善的激励约束机制,设立“数字技能提升”专项考核机制,对于数字化应用进步的家庭和个体给予相应激励。
着力促进治理融合,构建算法与乡土社会融合的治理模式。推进乡村治理数字化要以相关政策法规和法律为依托,同时又要兼顾农村传统习俗和地方规范。但在实践中,部分基层干部将数字化治理的任务往往放在制度和规范的框架中去理解和执行,较少考虑乡村熟人社会中的情感因素。因而“群治理”便成了当前乡村数字化治理的主要形式,村里的大事和村民日常生活的急事难事均通过微信群、QQ群的方式处置。但基于农业生产为基础的乡村生产方式以及留守儿童和老人居多的乡村现状,“群治理”虽极大地缩短了信息传达的时间,但也很大程度上使政策的落实悬浮于数字技术之上,会议群成为“接龙群”,工作群变为“打卡群”。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应自觉将数据理性与乡村的熟人社会相结合,用熟人网络弥补技术使用的障碍,实现技术有效率、治理有温度的乡村治理图景。一要创新治理方式,推动传统治理与数字融合。依据乡贤群体组建“数字乡贤”议事会,组织老干部、老党员、宗族长辈等乡贤群体,依托县乡数据共享交换平台体系,结合数字技术中的算法与村民的实际情况,通过数字系统自动筛选村民关注事项,精确了解农民群众的所思所想所忧。二要推行“亲情代办”服务,提升治理温度。通过亲情账号绑定,将老人群体的社保查询、城乡医保等业务自动关联子女账号,为子女代办提供技术支撑,破除特殊群体使用信息化服务的障碍;开设线下办理点,在党群服务中心、村小卖部、邮寄代办点、祠堂等乡村人口聚集处设立服务点,指导村民办理各类线上事项,提升数字化办理效率。三要强化保障,筑牢数字治理根基。农村基层干部要用好政府与社会资源,优化资金配置,加大对农业农村信息化的财政投入,推进农村宽带通信网、移动互联网、数字电视网的迭代更新,提升乡村数字化建设水平。
着力繁荣乡村文化,推进数字技术与乡村文化互促共进。当今,数字技术的发展为优秀乡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注入了时代活力。但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数字化的转型也会带来技术异化风险与乡村文化主体性消解的挑战。因此,在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实践中,要正确认识技术应用与传统文化精神内核的辩证关系,挖掘乡土文化的价值和功能,激活优秀乡土文化的活力,发挥好文化对乡村治理的支撑作用。一要传承优秀乡土文化,强化乡村文化认同。乡土文化是乡村的灵魂和根脉,也是乡村社会有序运行和不断发展的精神支撑和文化基石。要加强对不同乡村的历史变迁、村落建筑、古树老井、村风民风、村规民约、乡贤名人、家风家教、传统技艺等乡土文化资源的数字转化和宣传教育,深挖优秀乡村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观念、时代精神和道德规范,唤起乡村居民对乡村传统文化的关注,强化村民的归属感,增强村民的文化认同和情感认同。二要激活乡村特色文化资源,发展乡村文化产业。中国的不同乡村地带均蕴藏着特色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在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实践中,要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作用,创新工作理念,强化市场意识,推动这些特色的文化资源转变为经济资源。要大力发展乡村数字文化产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乡村非遗文化数字藏品,通过现代创意设计和科技手段提升乡村传统手工艺的经济附加值,通过直播带货等方式畅通销售渠道和网络,带动乡村就业和经济发展,为乡村有效治理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三要完善监管体系,筑牢文化安全防线。建立和健全乡村各类信息采集的监管规范,确保个人隐私和信息安全;加强对乡村各类文化传播平台(如乡村大舞台、村晚等)和直播平台(如各类农产品推销平台)的管理,确保合法合规开展和经营;规范农村演出市场,制定约束性规范和倡导性标准,深入整治乡村各类低俗表演活动,净化乡村文化环境。
注:本文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文献资料整理与研究(1921-2022)”(项目号:23JZD004)的阶段性成果。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陈卓(华中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霍军亮(华中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
责编:王舒娴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