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评论 > 聚焦湖北

更多

武汉大学,面对二环停建你的声音在哪里?

发布时间: 2008-06-22 08:47   来源:    进入电子报
  近日,围绕武大侧门附近珞狮北路高架桥施工与停建的争议正在网络上愈演愈烈,各种声音相继登台,似乎并不因工程的停建而有偃息之势。在此,我们不妨根据已有的新闻报道来回顾一下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
  2005年,武汉市建设二环线的规划通过国务院的审批。按照这一规划,珞狮北路一侧将修建高架桥,也就是从武大侧门经过,武大正门口八一路也将成为二环线上的重要十字路口。
  2006年7月,武汉理工大学下穿通道开建,武汉二环线建设正式动工。
  2008年5月,珞狮北路高架桥进入施工阶段。直到此时,武大校领导才开始与市政府及规划部门协商沟通。
  5月4日,武汉市委书记杨松、市长阮成发一行前往武大调研,并就珞狮北路武汉大学段高架桥建设问题与武大校领导进行会谈。会谈结果是双方关于高架桥建设的分歧有待继续讨论。
  6月11日,珞狮路高架桥及东湖隧道悄然停工,继而引发争议。
  6月12日,全国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现场会在武汉召开。当日上午,全国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现场会议代表来武大考察。
  6月19日,荆楚网发表题为《不谋一城 难谋一域》的评论,用近乎直接点名的方式批评武大“置武汉全体市民的权益而不顾,过于的强调部门的利益”,阻碍了市政工程建设。此番言论俨然将围绕高架桥的争议定性为武汉市民与武汉大学之间的利益争夺,在网络上引起了更为激烈的批评。
  从高架桥开工到停建,我们能通过各种媒体听到来自各方面的声音。在停建之前我们更多听到的是武大的反对之声。武大校方不遗余力地与政府部门进行协商,武大学生也在校内媒体撰文论述高架桥建设将带来的负面效应,认为其影响了武大景观及校园规划,造成武大学子出行不便,消解武大在城市中的名片作用,甚至归结为“七宗罪”。停建之后,从网络与媒体上我们还听到了代表政府、施工方与市民方面的声音。高架桥建设停工与改建,不仅施工方要损失了数以万计的资金,更意味着武汉市为此投入的1。62亿前期投资可能成为泡影,甚至要花费更多的资金。对此,众多网民站在市民的立场发表了反对停建的不同意见,其中不乏过激之词。对此,我们没有理由简单地将这些可能听起来有些刺耳的声音简单地斥为某些利益集团所煽动的民意。作为武汉市的纳税人,武汉市民有权要求政府积极改善城市交通状况,并关注政府资金的去向。因此,当这样一项关系民生耗费巨资的工程被突然停工,市民的反对意见于情于理都是可以理解的,至少就短期效果而言,武汉市与武汉大学之间确认存在着利益冲突。
  于是,围绕高架桥的争论发展至今已不只是武大与武汉市政府之间的博弈。高架桥的停建已经表明武大校方在这一回合中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不管这种胜利是来自校方的据理力争还是更高决策层的授意,总之武汉市政府及所辖部门接受了武大的意见,停止了高架桥的施工。如今,武大所面对的不再是政府部门的决策规划,而是网络与媒体上众说纷纭的市民意见。
  同是利益之争,与政府部门的博弈可以在体系的框架内通过行政手段来解决,而要赢得市民与媒体的理解和支持只能以对话沟通的方式来实现。我们看到的是,众多热爱武大的学生与校友在各大论坛声嘶力竭地声援武大,与无数看不见的反对者争辩。武大学子与校友朴素真挚的热情与苦心诚然可嘉,固然能代表武大的立场,但有时候多有激愤之词,不免失之偏颇。而最能代表武大利益的武大校方,却没有发出自己的声音,或是因为过于微弱而被淹没得无声无息。我们的校方,似乎觉得高架桥停建已是胜利的结果,于是置众多刺耳的反对意见于不顾,在这样一场舆论争夺战中悄然退出,任由各种不负责任的言论漫天传播,放佛流言止于智者,我自岿然不动。
  整个高架桥事件进展至今,不难发现我们的校方更愿意也更擅长与各类行政部门打交通,而不情愿放下身架心平气和地与各类媒体和社会舆论进行对话和沟通。其实,一个理性而负责任的政府正是建立在其成熟的市民社会的基础之上的,政府决策惟有赢得了广大市民的认同才能得到贯彻执行,因此,赢得百万武汉市民的理解与支持,其重要性远胜于说服政府的决策人物。而我们的校方,在面对此类公关危机时,至今尚未表现出足够坦然的态度与有效的应对措施。
  无论是回应武汉市民的质疑之声,还是申明武大的立场,武大校方都有必要勇敢地站出来,告诉百万武汉市民:我们,武大,是怎样热爱武汉这座城市,又为此付出过多少代价!至今仍独自矗立在劝业场的老校门,每年数百名的共建生招生名额,还有为武汉城市建设出谋划策的专家教授,无一不是一所大学对他身系的城市的挚爱,难道这些付出换来的是这座城市一次又一次的伤害?
  站出来吧,武大,告诉这座城市你的爱何其真挚而厚重,告诉你的学生和校友你为百年名校所付出的努力!
  稿源:荆楚网
  作者:瓶子里的小螃蟹
(本文来源: 编辑:吴双建)
关键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