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评论 > 聚焦湖北

更多

改变桥下的困境 还需草根的勃兴

发布时间: 2008-07-03 10:32   来源:    进入电子报
  有时候把两则新闻放在一起读是很有意思的事,类似的情景,迥异的命运,让人觉出别样的滋味。
  最新一期《中国新闻周刊》报道:与武汉大学数次沟通未果后,武汉市政府决定在学校侧门兴建一座高架桥,但工程随即被武汉大学成功阻止。武大与武汉市同属副部级单位,4.7万名学生中有人提出了“游行申请”———截至目前高架桥工地仍未复工。同样是桥,《南方周末》在重庆却发现,南岸区一天门12号楼,黔渝高速路桥就从楼顶横跨而过。这里住的人大多“下岗、打零工、或领低保为生”,他们在车流下生活了6年,等待着3年内迁入新的安置房。
  对噪音、尾气、尘土的厌恶和躲避,低收入者和高校师生别无两样,但在相距不远的武汉与重庆,人的命运、桥的命运却是全然不同的两个版本。至少从新闻报道中看到的是,是否与桥共存,并不取决于对基本生活环境的愿望。扭转局面的关键不在于这种愿望有多么迫切,而是能否拥有足够的力量与急切的、缺乏常识和人情的城市改造展开博弈。
  强弱立判。无论声音的大小、表达的渠道、社会的关注,一天门12号楼与武汉大学都差了不止几个量级。所以,武大可以斡旋,校门外的高架桥仍是未知之数,而12号楼还在桥下焦灼地等待下一次拆迁。
  我们承认两者之间力量的悬殊,但很难接受由此导致的不同结果。接受则意味着认同这样的逻辑:收入、地位是社会权益的决定因素。处在强势地位的群体可以借助其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使意愿得到更充分的表达,使自身的权益得到更好的保障;而低收入者、弱势人群则天然居于社会权益底层。
  这显然与我们期待的和谐目标相距甚远。和谐社会必然要求建立起能够满足社会各阶层需要的利益表达机制,尤其要疏通弱势人群的表达渠道,保证草根们的利益诉求能够进入政府的视野和议事程序并得到及时、妥善的回应。唯此,公平正义的阳光才能普照。
  利益表达机制远未完善,这是现实的困境。受制于主观和客观的原因,在很多和一天门12号楼处境相类似的地方,草根们的声音还很微弱,有时发声也觉得困难。比如,12号楼的人告诉记者,他们也去政府部门讨说法,但去了几次都没见着“当官摸样的人”。因此,改善弱势人群的处境,靠他们一己之力远远不够,他们不是武汉大学,也不是上海磁悬浮事件、北京三里屯的垃圾焚烧场事件中的中产阶层。这需要更多关注社会公共价值的人们共同努力,在他们的助力下,涌现出越来越多的“草根组织”代言自己的立场和利益。
  这肯定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政府的态度、民主的建设都将起着关键的作用。但无论如何这将是我们期待的,因为有草根的勃兴,才有不同阶层利益的平衡,才有公民社会的发育和成长。
  稿源:成都商报
  作者:孙耒(成都商报评论员)
(本文来源: 编辑:余宽宏)
关键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