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海伦市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和著名的“大豆之乡”。近几年,这个市一边四处“哭穷”申请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一边变相投资近亿元兴建政府大楼。去年成功戴上“贫困帽子”,今年又搬进竣工不久的“豪华衙门”。这种“穷”“奢”通吃、自相矛盾的做法,不仅造成不良社会观感,也引起当地干部群众质疑。(12月25日新华视点)
在一般思维里,贫困这种显示状态,肯定算不上好事,无论个人还是集体,想过上好日子,就应努力奋斗,脱贫致富。然而,海伦市偏偏不走寻常路,不仅不畏艰难,多次上省进京,争来了一顶贫困的帽子。而且,为了让这顶帽子,戴得更长久些,该市近三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绝口不提“脱贫”,生怕到口的鸭子飞走了。更让人汗颜的是,“贫困帽子”刚戴上,“置换”得来的新政府大楼就竣工了,一边在空旷豪华的大楼里办公,一边面对“有钱盖大楼,没钱修水利”的质疑,也难怪当地机关干部们觉得进退两难。
虽然当地解释,“申贫”不确定性大,“盖楼”审批程序繁琐,为了抢机遇促发展才一并推进,两者并无关系。但这种急于求成,注重形式的发展思维,已显露出对民生的淡漠。如果该县并未达到贫困标准,而是“自贬身价”谋求财政补助和政策倾斜,对于更大范围内整体的扶贫计划,势必产生不良影响;就算该县的确达到贫困标准,从其工作规划和现状来看,争取来的补助并未用于扶助困难群众,改变贫困现状。事实上,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当地一些干部之所以热衷于“贫困帽子”,更多考虑的还是个人收入、福利待遇的改善,而非数以万计的撑起这顶帽子的贫困人口。
贫困一词,关乎百姓生计,民生疾苦,身为一方执政者,不以为忧,反以为喜,着实值得警惕。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当下,贫困绝不应成为一顶抢手的“高帽子”,而应是一顶意味着压力和责任的“铁帽子”。各地在申请戴上“贫困帽子”的同时,就应有如何脱掉帽子的觉悟和具体规划。谨防躺在补贴和政策上睡大觉,谨防陷入“年年扶贫年年贫”的怪圈,让扶贫工作回归本意,才能真正帮助困难群众早日脱贫。
稿源:楚天都市报
作者:屈旌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