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岭城北街道大东鞋业火灾造成16人死亡,震惊全国。温岭地方政府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为方向,发起了史无前例的拆违整治行动。但目前许多企业主迫于生计向政府反映要求复工,处于火灾阵痛中的温岭鞋业,再次受到了人们的关注。(《现代金报》2月24日)
拥有“中国鞋业名城”、“中国最大鞋类出口基地”光环的温岭,80%的鞋业是小作坊,存在“小散乱”和安全隐患严重等问题。付出生命的惨重代价之后,温岭开始重拳整治火患,并以此为契机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此举被称为“断臂求生的改革”。
4000多家鞋企被强制关停,温岭以政府为主导的产业转型,可谓动作大、决心大。不过,从一些企业和工人要求复工的呼声来看,从产品积压老板面临倾家荡产的情况来看,温岭的产业转型依然步履维艰。其实,没有这场大火,温岭的产业转型也是迫在眉睫,而这场大火更像是转型升级的催化剂。小作坊的生产束缚,简陋条件之下的安全隐患,如果长期得不到改变,长期满足于现有的低端业态,不愿踏出转型的步子,固守和僵持的结果只能是越到后来越是面临难以承受的转型阵痛。
一个产业集群的形成有长期历史因素,也有坚实的现实原因,因此转不动、难以转是很多地方的现实。人们今天关注温岭的转型作为,正因为它是中国传统密集型产业城市的代表。如何在产业发展成熟的情况下,对产业顽疾开刀下药?如何在经济治理中找到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关系之间的平衡点?不仅于温岭而言意义重大,于任何一个有着类似产业特质的地区来说,都有着借鉴和反思价值。
整改和产业升级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打开局面,提升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让劳动者有更好的生产和生活前景。这其中不仅需要壮士断腕的勇气,更需要完善的改革配套措施,需要详尽的路径图和时间表,需要应对转型与民生问题的整体设计。淘汰落后产能实现产业转型,这种改革成本不可能完全归于企业个人来承担,政府也有必要从政策引导、资金扶持、民生保障等方面加以推动。
产业转型的话题已经不算新鲜,而温岭鞋业以一种惨痛的方式告诉我们,转型留下的时间并不太多。在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时代命题中,类似“温岭转型”的问题不会少。产业转型要减少阵痛、消化阵痛,需要在“灾难”发生之前的行动,需要按照利益最大化、代价最小化的原则推进,需要政府意志与企业意志协调同行。
稿源:湖北日报
作者:艾丹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