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学生何刚(化名)参加市运动会时左腿受伤,学校在发出的爱心倡议书中,夸大他的家庭困难,并且“杜撰”出一个姐姐。捐款的学生怀疑是为转移赔偿费用,而校方则回应系“笔误”。(本报昨日A06版)
这个“笔误”误得还是很有点远。除开上面的各种悲情,倡议书中还称何刚完全失去自理能力,而当事人却称,现在已能正常行走;倡议书中说其父亲病重不能劳动,事实上他父亲身体很健康……
所谓“笔误”,是指因疏忽而写了错字,或者说书写时失误。写错一两个字,可以说是笔误,连基本事实都再三出错,而且错得离谱,怎么能算是笔误呢?这个笔误,“误”得让人只想说“呵呵”。
现在,人们对各种求助信息保持警惕,由来正是如此。在街头,就有旅行遭窃的学生求路费,有被丈夫抛妻弃子的母子求抚育费,还有得了各种绝症的病人求治疗费……他们所展示的,莫不凄惨无比。事实上,这些所谓的“悲情”,很多只是一桩博取同情、最终获取收益的生意。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校方的一切言行,都在给学生以示范。还有,刻意夸大其词的后果,让同学捐得不明白,也让校方公信全无,甚至伤者的家庭,也很难接受倡议书中的“悲惨事实”。学校的倡议书,不该弄得像街头江湖人士的表演。
学生不是创造价值的群体,同学受伤了,给予点滴帮助,是同窗之谊。学校不能指望他们,成为受伤学生的治疗费用的主体。况且,参加运动会也好,平时体育训练也罢,也需要学校通过保险,来转移风险,保障出事的学生能够得到救治。
再或许,学校真的未必是想转嫁赔偿,只是想通过虚构的文学化表达,来撩动同学们心中的泪点,也更能让伤者家庭感动。可惜,一切信息,因为真实才有力量,只有真实才感人,也正因为真实,才有价值。
稿源:楚天都市报
作者:吴双建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