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新洲街头出现了一种电动代步车,时速最高达50公里,无牌无证成为卖点。(本报昨日A09版)
与正规的电动汽车相比,这种代步车,工艺简陋,缺乏标准,各种山寨车型层出不穷,而且庞大的消费群体是不懂交通规则、没有经过驾驶培训的老年人,着实让人忧心。
更要命的是,这种穿上马甲的电动车是“黑户”,国家工信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中无该类车辆,故不能登记上牌。不能上牌,也就无法跟机动车一样购买保险,处于“裸奔”状态。
因为价格便宜、使用成本低,越来越多的代步车开上了路,特别在一些城乡接合部,大有燎原之势。有统计数据表明,2013年国内微型电动车 (别名老年代步车)的销量达到35万辆左右,而今年更有望增至50万辆。
一面是市场的旺盛需求、渐成气候的消费群体,一面却是相关部门对这些“黑户”没有监管依据。这和超标电动自行车泛滥的经历何其相似,同样是缺乏相关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只能放任自流,最终形成气候。而市场乱象丛生后,治理起来难度更大,成本更高,每每禁摩限摩都会引来争议。
长远看,既然有市场,就需要制定相关标准,符合条件的允许上马,不符合的果断淘汰,才能切实保护消费者利益;近期看,也应因地制宜,出台相关管理办法,消除代步车“裸奔”的安全隐患。比如,3月12日,杭州多部门就展开联合监管检查,严罚“带壳电动车”,不再以劝导为主。
对涉及群众出行安全的产业,不应出现监管空白地带。没有标准,是制定新的标准还是干脆叫停,都应该有个说法。隐患就是事故苗头,早一天监管,才能最大程度保障出行安全。
稿源:楚天都市报
作者:肖杨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