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日,民政部正式公布《烈士公祭办法》,首次对烈士祭祀活动予以规范。办法明确了公祭活动的主体、时间、场所,以及参加人员现场站位、着装要求、仪式程序等,确保活动庄严、肃穆、隆重、节俭。
清明祭扫烈士墓,以往年年也都在进行。很多70后、80后,都有亲手折出一朵朵小白花、佩戴在胸前去烈士陵园扫墓的记忆。但近年来,各地在开展公祭活动时存在明显差异,有些地区的公祭工作组织不得力、程序不规范、礼仪不庄重,现场还有人嘻嘻哈哈,漫不经心,让这一庄严的仪式流于形式,失去了公祭烈士所承载的厚重精神内涵。
此次出台的《烈士公祭办法》,在归纳总结各地做法、结合中国传统习俗的基础上,确定了9道程序,极为细致地规定了公祭流程,寓意何在?国防大学教授公方彬早在七八年前就提出明确烈士祭祀仪式等建议,他认为,以往一些公祭活动为什么没能真正感染大家,很大一部分就是因为仪式不够庄重。烈士公祭,就是为了营造一种氛围,让人们在这个氛围中感受到一种渗入心灵的价值观。不是为了完成任务,不是为了应节应景,必须与任何形式主义区分开来,真正把它作为一场心灵的朝圣和精神的召唤。
在这个清明节前夕,有一场国家层面的仪式,已提前让我们感受到了这种“渗入心灵的价值观”。3月28日,在异国他乡长眠60余年的437具中国人民志愿军遗骸,终于叶落归根。护航的战机、庄严的仪仗、覆盖在遗骨上的一面面五星红旗,以无声的力量震撼着人们的心灵,提醒我们不要忘记为祖国献身的英灵,不要忘记血与火的历史,不要忘记和平的珍贵与来之不易,不要忘记我们这个民族的勇气与尊严。
志愿军遗骨归国后,DNA鉴定工作也迅速进行。我们知道你为了谁,却不知道你是谁,给英雄一个名字,其中又有多少可歌可泣回肠荡气的故事?共和国的历史上,有太多的无名英雄,今天我们不再将他们笼统地视为一个整体,一个数字,而是尽最大努力让他们回家,让他们的墓碑上能刻上自己的名字,让他们的亲人有一个能放下鲜花洒下泪水的地方,彰显的既是一个大国的责任与担当,更是一场尊重每位个体生命的洗礼。
为国捐躯的烈士和他们的墓地,是一个具有国家意志和民族精神家园特质的载体。如美国的威灵顿公墓,有长达百余年历史,长眠着20多万为国捐躯的人,那里每天都会进行仪仗队表演,告诫人们:这里是神圣之地。我们为什么需要仪式?它可以是一种心灵的召唤,可以成为一种力量的源泉,可以唤醒心中美好的情感,甚至可以照亮未来的道路。从为南京大屠杀遇难者设立国家公祭日,到《烈士公祭办法》的出台,公祭仪式的制度化,是对生命的尊重,对历史的尊重,这也是一个国家文明与进步的象征。
青山有幸埋忠骨,烈士公墓,是让后代怀着敬畏之心来朝拜的庄严圣地;烈士公祭,是对国家、民族精神力的一次强大凝聚。清明就是这样一个日子,在对逝者的深沉怀念中,不灭的精神火种就这样被一代代传承。
稿源:湖北日报
作者:付勤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