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高速出口都是血染的!”2008年,上海浦东高速交警在辖区主要高速公路出口安装了黄闪灯、漆划了黄白相间的地面指路标志。这两个“土法子”实施至今,浦东高速原管辖的近150公里范围内,每年出现死亡的交通事故总量比2008年以前下降了40%以上。(6月16日《新闻晨报》)
血染的高速路口,绝非危言耸听,浦东高速交警俞晖通过对辖区事故数据的比对分析后得出结论:“交通事故总量和死亡人数总量70%集中在高速公路出口500米范围内,这些发生在出口500米范围内的事故中又有70%是发生在夜间。”6月12日浙大副校长吴平车祸身亡,事发时也曾在临近高速公路出口时突然变道。
对“血染的高速出口”,人们习惯把这当做一个警醒,提醒广大司机安全驾驶,导流线不是停车带,是用生命塑造的禁区。诚然,在很多交通事故中,驾驶员都可能存在一定的过错,然而对于交通管理者而言,同样也要以此触动,不能仅仅看到交通参与者的错误就忽视自己的责任。事实上,尽全力降低交通参与者的损失,像浦东高速一样探索各种“土法子”,确保驾驶员不小心犯错时不以生命为代价,更体现着公共管理者的良心。
应该说,对一些“危险路段”,相关部门也时常予以公布,提醒司机谨慎驾驶,可从事故发生的原因来看,有时并非过路司机不够小心,而是路况复杂、坡度太大等客观条件所致,还有一些则是软件配套不足,比如缺乏隔离带、交通标志不清晰、指路牌内容纷乱司机看不懂等原因。推而广之,不仅是高速出口,对事故多发地带,相关管理部门都应反思,配套设施是否完善,管理维护是否尽责,对存在的问题是否整治到位?降低发生交通事故的概率,消除交通安全隐患,并非没有改进空间,关键看相关部门是否真正花力气去解决,是否真正把过往司机和公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来看待。
稿源:楚天都市报
作者:肖杨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