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二小欺凌事件引发关注已有几天,讨论还在继续。
很多讨论都是有价值的。比如探究欺凌背后的原因,提醒提高认识拿出行动,分析法律如何细化对校园欺凌行为的干预等等。但值得注意的是,到目前为止,这起事件仍然真相未明。母亲发文称孩子在校受辱,后有其他家长称这位母亲“夸大事实、借题发挥”,涉事学校称要让教育问题回归校园进行处理,区、市两级教育部门都有回应,但欺凌是否真的存在?到了什么程度?并不清晰。
从事件引起的反应来看,这已经不是两个孩子、两个家庭之间的矛盾,影响也超出了一所学校;从牵涉到的方面来看,家长、老师、学校、教育部门、社会大众,都在表达态度。这样的影响,这样的关注度,推动舆论进入对欺凌现象的深层讨论,但事件本身的信息,区别于以往一些事实清楚的校园欺凌个案,还没有给讨论和应对一个有力支撑。
校园欺凌发生在未成年人身上,年龄的特殊性需要特别照应,问题也不是握个手、拍拍肩就能解决。我们讲真相不明,并不是说家长就要撕破脸皮,为了孩子不惜一切代价,也不是说学校就要把孩子的姓名,欺凌的细节原原本本公之于众,更不是说教育部门要像其他政务信息的公开那样,对事件从快公开、全部公开。而是相比孩子,家长、教师、学校、教育部门有更多的理性,有更大的能力去面对。
今年11月,《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发布。意见要求,各地要建立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事件及时报告制度,一旦发现学生遭受欺凌和暴力,学校和家长要及时相互通知,对严重的欺凌和暴力事件,要向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报告,并迅速联络公安机关介入处置。中关村二小欺凌事件真相是什么?性质如何?不用向外界和盘托出,但如果真相明了、事实清楚,孩子肩膀负担不了的重量,亲人在分担,亲人缓解不了的焦虑、烦恼或担忧,学校可以接力纾解或劝导,教育部门可以用责任来托举。
不论一个学校是不是名校,有那么多的学生汇集在校园,经历不可复制的宝贵成长,学校怎么对待他们成长和交往中的问题,释放什么样的温度,关乎一个群体生命与爱的记忆。教育部门在把握干预尺度之外,为矛盾的解决搭建的桥梁、建立的纽带,关乎教育的尊严和质感。
校园欺凌现象近年来多发,已经不容忽视。就中关村二小欺凌事件而言,事实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就正视和应对校园欺凌问题而言,舆论在每一起事件上加载的讨论,不应沦为事实不清的你言我语,而应积累成地基坚实的社会认知。任何置身教育这门“习与智长,化与心成”的人类事业的主体,都面临一个并不虚空高蹈的命题:如何对待儿童,就是如何对待未来。
湖北日报评论员 肖擎
(作者: 编辑:刘展)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湖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