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媒体时评

北京日报:为“年味儿”注入时代内涵

发布时间:2019年02月01日10:51 来源: 北京日报

当老年俗的隐退成为某种不可避免的趋势,那么新年俗的补充就应当成为势在必行的选择。或许当我们反复喟叹“年味儿越来越淡”时,更应思考的是,如何为年的文化内核注入更多新的时代内涵,让“年味儿”能够延续不减、传承不息。

春节临近,在外打拼的人们纷纷踏上返乡之旅,直奔家的方向。在这场每年一度上演的“最大规模人类迁徙”中,一种日渐兴起的新潮流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据某在线旅游服务平台统计,今年从小地方到北上广过年的“反向春运”,人数增加了两倍以上,老年人离开故土到大城市过年正在成为春节新的打开方式。

作为一圈圈历史年轮的起点和终点,春节也必然会打上时间的刻痕,留下时代的烙印。“过了腊八就是年”的民谣依然响在耳畔,但已很少有家庭循着“惯例”洒扫庭除、杀鸡打酒,不少人除夕当天才拎着行囊奔赴机场。1983年开始,围着电视看春晚成为很多人30多年来的团圆记忆,如今电视机照例开着,但全家人的视线已经转移到了手机屏幕的方寸之间。时代变迁,或许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快,儿时熟悉的一幕幕场景,在历史年轮的匆匆脚步中不断更易,而与此同时“年味儿”也成了每年此时舆论场中的热词。“年味儿淡了”的感慨总能于乡愁处,触发很多人的情感共鸣。 所谓“年味儿”,其实就是人们对于过年的感受。作为中国人传统文化中的“核心节日”,春节根植于农耕文明的时序观,内涵和外延都与“农”字脱不开关系。围炉守岁、敲钟祈福,寄着中国人祈求福祉、希冀丰收的虔心之愿;年夜团聚、互诉衷肠,蕴含着中国人阖家团圆、家和人兴的情感诉求;走亲访友、贺岁拜年,体现着中国人事亲尽孝、族亲和睦的价值选择。这些绵延千年的习俗,勾勒出这一传统节日的文化刻度。在那个生产力水平有限、物质较为匮乏的年代,辛劳整年的人们,以春节为最热闹、最隆重的节日,置办新衣、吃顿好饭,一年的物质需求在这几天得到最大释放。心灵上有了归属,物质上得到大满足,“盼过年”也就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情感寄托,而“年味儿”恰恰就蕴含在这份对年的心心念念和无限憧憬当中。

不可否认,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全球化,都在某种程度上改变着节日的形态。生活节奏加快,社会流动加大,极速原子化的现代人已很难有充裕的时间像农耕时代那样走亲串友、联络感情;经济快速发展,生活品质提高,旧时过年才能吃到的美食、穿上的新衣,早已不是什么稀罕物,期待难免打了折扣。相较于过去,如今的过年确实少了几分特殊,多了几分平常。但问题在于,当老年俗的隐退成为某种不可避免的趋势,那么新年俗的补充就应当成为势在必行的选择。或许当我们反复喟叹“年味儿越来越淡”时,更应思考的是,如何为年的文化内核注入更多新的时代内涵,让“年味儿”能够延续不减、传承不息。

传统节日是文化的积淀。想当初,纸张的发明让桃符换成对联,电灯的出现让灯笼只剩空壳,移动支付的盛行让红包“老干发新枝”;看现实,一些有益的尝试也在全国各地展开。在北京,老牌庙会将安排民间花会、杂技曲艺等舞台演出,彰显非遗韵味;而各地在春节期间推出的民俗展、摄影展、绘画展等,更让年味儿飘出文化味儿……春节在变动不居中获得长久的生命力,正揭示出,文化传统同样可以有新的包装、新的形式。过去的年味儿“浓”也好,现在的“淡”也罢,都是时代演进的必然。只要在坚持传统节日精神内核的同时,为其注入更加鲜活美好的新风俗,春节就会一如既往成为中国人赖以生存的精神家园,我们的年味儿也会越来越浓郁。

面对传统文化在过去与未来中的形态转换,细心寻找那些属于自己的不变,发现那些面向未来的变,才能在时代的脚步中,重拾文化的旋律与味道。这何尝不是“反向春运”透视出的生活哲理、时代韵味?己亥新春将至,再读春节,愿我们每个人都能通过节日感悟生活的温暖,安顿好心灵的归属,找到前行的力量。

范荣 

《北京日报 》 2019年02月01日03版

【责任编辑:詹蔷】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