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好笑的事儿,我却只会说“哈哈哈”。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2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6.5%的受访者感觉自己的语言越来越贫乏了。受访者认为年轻人语言贫乏的表现是基本不会说诗句(61.9%)和不会用复杂的修辞手法(57.6%)。(3月21日《中国青年报》)
汉语博大精深,有着丰富的词汇和修辞方式供人们表达思想情感。但近年来,常用词汇不断窄化,语言能力日趋贫乏,已然是不争事实。一方面,现代社会工作生活节奏很快,人们更注重语言表达的效率,用简洁直白的方式进行交流,不再有“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体验。同时,网络语言和新媒介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创造大量新词语、新句式的同时,却也在逐渐简化我们的语言。有人曾对古人和今人的表达做了一番对比:古人形容人漂亮可以用“貌比潘安”“玉树临风”“顾盼神飞”,我们只会说“高富帅”“白富美”;古人形容人难看可以用“东施效颦”“獐头鼠目”,我们只会说“矮穷矬”“颜值低”;古人表达悲伤用“我心伤悲,莫知我哀”,我们只会用“蓝瘦香菇”……可以发现,网络语言已经牢牢占领了我们的思维,限制了现象力。在遇到某一种语境时,脑海里就会下意识地搜索相对应的网络语言,然后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近些年每年都会评出十大网络流行语,使用网络流行语的一大影响是我们都患上了“语言贫乏症”。当人们越来越习惯于使用这些网络语言时,却在不知不觉中迷失了自己的表达方式。
其次,图片、符号、视频等媒介的大量使用,也减少了人们语言表达的机会。表示高兴时发一个“笑脸”,表示难过时发一个“哭脸”,表示友好时发一个“握手”,表示安慰时发一个“抱抱”,似乎这些符号就可以代表了所有涵义,一切便可尽在不言中。当看到一幅美景时,许多人不再想着如何用文字去描述,而是直接拿出手机拍下来,然后发到朋友圈。别人看到后,往往也只是默默点赞,很少留言评论。
语言越来越贫乏、好笑只会说“哈哈”,可以说是一种现代病,其危害不容小觑。公众语言能力的减退,直接影响语言文化的发展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之所以灿烂辉煌,就在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同质化表达、全民复制的网络氛围,大大制约了语言文化的创造力,或许后人提及美文名句,依旧要到唐诗宋词的故纸堆里去翻找。同时,也不利于创新社会建设。著名节目制作人、《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总导演关正文说过,“所有思考都是靠语言支撑的,贫乏的语言是产生不了丰富的思想的”。
是病就得治。解决语言贫乏问题,一方面需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丰富自身人文底蕴。值得欣慰的是,近年来,《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和《见字如面》等文化类综艺节目纷纷涌现,让传统文化鲜活起来,吸引了不少观众。此外,更重要的是加强语言逻辑训练,克服思维惰性。每天写一篇日记,定期给亲人写一封家书,丢掉复制加粘贴的网络思维,用自己的语言方式我笔我心,对于解决“提笔忘字”和语言贫乏会有潜移默化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