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不大的事情,居然引起人民日报的注意:博士都毕业6年了,居然去报考专科学校!
早就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毕业的博士朱骏(化名),今年报考了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的口腔医学专业,最终取得了文化课满分,校考第一名的成绩,一旦被录取,将在学校里进行三年的全日制学习。
据报道,以博士学历报考高职专科学校,这在安徽省还是首例,估计全国也是罕见。高职专科到博士,中间差了三个学历等级:专科到本科,本科到硕士,硕士到博士。只有从专科起步向上攀登到博士的,没见过博士毕业再考专科学校的,这不是颠倒着来吗?
但是,朱骏不是走寻常路的人。寻常路可能对别人是束缚,对朱骏不构成束缚。引导朱骏走上“非常道路”的是他的个人兴趣。
据报道,朱骏的本科和研究生学业都是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完成的,本科专业是数学,硕士以及博士专业是金融工程,2013年毕业后先后在银行和一知名科技公司上班。“对医学感兴趣主要是受我的岳父和爱人影响,他们都是口腔医生。”朱骏说,自己的兴趣一直比较广泛,虽然是理工学生,但也对历史等学科充满兴趣。在见识了妻子对牙齿“正畸”后,感受到了医学的神奇,萌生了学习口腔医学的想法。一番考察后,他决定报考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换了别人,会有顾虑:我一个博士生,去考专科,太没面子了吧?别人会怎么看我?一事当先,先替别人考虑,不是想到自己。自己喜欢不喜欢,有没有兴趣,不重要,重要的是要符合他人的眼光——生活中,这样的人太多了。
与朱骏相映成趣的是“流浪大师”沈巍。在一般人的“刻板印象”中,流浪汉饭都吃不饱,跟“读书”联系不到一起。但沈巍就是边流浪边读书,读书流浪两不误,不为世俗所左右,你说你的,我读我的。沈巍与朱骏境遇迥异,处世之道则同。
任外部力量左右自己,压抑自我,压抑内心,这是一种病态人生,是龚自珍笔下的“病梅”:“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这里的关键是“遏其生气”。朱骏对口腔医学感兴趣,就设法满足这种兴趣,这种做法就是“张其生气”,让自己的生命更自由、更充盈,人生更幸福。
自由、充盈的个体生命一定是他人的福音,社会的福音。自由充盈的个人越多,社会也越是充满生气。朱骏说,他希望经过这三年的专科学习,未来能将自己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到的知识与安徽医专学习到的医学知识融合,开辟另一条职业道路。如果朱骏成为一个出色的口腔科医生,不是患者的福音吗?
人和人的天赋不同,兴趣、专长就不同,最终会在选择职业上表现出来。从事自己有兴趣的职业,容易出成绩,对社会的贡献就越大。对个人来说,职业是个人发展、完满的平台。要实现“双赢”,最重要的是:尊重每一个个体,给每一个个体充分发展的空间。当然,这需要一个前提:作为个体,人要认识自己,懂得自己,而后才能善待自己。这就是朱骏给我们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