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媒体时评

人民日报:共同创造亚洲文明和世界文明的美好未来

发布时间:2019年05月20日10:41 来源: 人民日报

本报评论员

推进人类各种文明交流交融、互学互鉴,是让世界变得更加和谐、各国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

“共同创造亚洲文明和世界文明的美好未来!”习近平主席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发表的主旨演讲,为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为各国齐心协力应对共同挑战、迈向美好未来提出了中国主张、发出了中国倡议,充分彰显了关注人类前途命运的天下情怀,充分体现了致力让人类文明光芒熠熠生辉的历史担当,引发国际社会广泛的共鸣和深入的思考。

习近平主席指出:“人类只有肤色语言之别,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但绝无高低优劣之分。”每一种文明都扎根于自己的生存土壤,凝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认为自己的人种和文明高人一等,执意改造甚至取代其他文明,在认识上是愚蠢的,在做法上是灾难性的!如果人类文明变得只有一个色调、一个模式了,那这个世界就太单调了,也太无趣了!历史反复证明,任何想用强制手段来解决文明差异的做法都不会成功,反而会给世界文明带来灾难。各种文明本没有冲突,只是要有欣赏所有文明之美的眼睛。那些所谓“文明冲突论”“文明优劣论”,要么是被傲慢和偏见蒙住了眼睛,要么是蛮横无理地推行文化霸权。正如有外国政要所说的:真正的文明之间不应也不会发生冲突对抗,不同文明之间存在差异,应相互尊重,通过对话交流,相互借鉴,取长补短,这才是世界持久和平和人类和谐共处之道。

习近平主席指出:“一切生命有机体都需要新陈代谢,否则生命就会停止。文明也是一样,如果长期自我封闭,必将走向衰落。”历史告诉我们,只有交流互鉴,一种文明才能充满生命力。如果各国重新回到一个个自我封闭的孤岛,人类文明就将因老死不相往来而丧失生机活力。“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要了解各种文明的真谛,就必须秉持平等、谦虚的态度,秉持开放包容、互学互鉴的精神。如果攻击、贬损其他文明,唯我独尊、居高临下对待其他文明,不仅不能参透其他文明的奥妙,而且会与之格格不入,最终让自己的文明在故步自封中变得僵化,走进历史的死胡同。正如习近平主席所强调的:“文明交流互鉴应该是对等的、平等的,应该是多元的、多向的,而不应该是强制的、强迫的,不应该是单一的、单向的。”只有以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打破文化交往的壁垒,以兼收并蓄的态度汲取其他文明的养分,一种文明才能绵延不绝,人类文明的百花园才会群芳竞艳。

习近平主席指出:“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人类历史就是一幅不同文明相互交流、互鉴、融合的宏伟画卷。亚洲人民创造了辉煌的文明成果,亚洲文明在自身内部及同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中发展壮大。作为亚洲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文明绵延传承至今从未中断,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而形成的文明。历史和现实充分表明,只有加深对自身文明和其他文明差异性的认知,加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致力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谐共生,亚洲文明和世界文明才能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前进,更加充满生机、充满活力。也只有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才能让各国人民享受更富内涵的精神生活、开创更有选择的未来。

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的标识,象征文明的绚丽多彩,寓意文明的交流对话。树立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我们就一定能夯实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共同创造亚洲文明和世界文明的美好未来。

【责任编辑:詹蔷】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