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媒体时评

北青报:同车不同温,公共服务精细化的探索样本

发布时间:2019年06月19日11:17 来源: 北京青年报

1门至16门,蓝色强冷区;17门至32门,绿色弱冷区。据报道,近日北京地铁6号线正在尝试同车不同温,乘客可以根据站台地面等位置贴着的指示标,按需乘车。据悉,每年夏季,地铁列车里的空调经常被吐槽,有乘客抱怨太冷,有乘客嫌太热。

每年夏天,包括地铁在内的公共场所空调温度屡遭诟病。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规定,公共场所夏季空调温度不能低于26℃,但各地报道显示,不少公共场所不符合这一标准,不是让人冷得发抖,就是让人“蒸桑拿”。就地铁而言,不同线路空调温度也不一样。

其实,目前北京地铁空调温度设定考虑还是比较周到的。根据2015年北京制定的《地铁车辆客室空调温度设定规定》,除13号线、八通线全天24℃,机场线全天26℃外,北京地铁所辖其他各线分三个时段设定温度,早7时以前及晚9时以后车厢温度为26℃,中间时段为24℃。

虽然分时段设定地铁温度比较合理,但是,由于不同年龄、不同体质的人对温度要求不一样,同一趟列车仍没有兼顾到不同人群的需求,比如说同样身处26℃环境中,老幼群体可能觉得冷,青壮年群体可能感觉热,而地铁方面只能满足多数人的需求,难以提供差异化的温度。

而北京地铁6号线正在尝试的同车不同温,显然是一种很有意义的探索,需要“强冷”的乘客,可选择“强冷”车厢,需要“弱冷”的可选择“弱冷”车厢,满足了“萝卜白菜各有所爱”的温度需求,充分体现出地铁服务精细化人性化,这是城市公共服务走向精细化的一个样本。

显然,有的公共服务应该“一刀切”,比如自来水供应必须要符合规定标准,而有的公共服务要有差异化、精细化,针对不同人群不同需求“量体裁衣”。拿地铁空调温度来说,地铁方面只有站在不同乘客角度换位思考,在设定空调温度时才能“知冷知热”,让乘客感受到贴心服务。

精细化是“升级版”公共服务,是公共服务发展趋势,或者说公共服务发展规律都是由“粗”到“细”。过去,很多公共服务只能“保基本”,就比较粗放,如今随着社会进步,公众需求多元化,粗放服务必然转向精细化服务,无论是公共服务企业还是政府部门都要意识到这一点。

既然北京地铁6号线可以做到同车不同温,相信其他地铁线路,其他城市地铁也能做到。据笔者所知,目前地铁车厢温度基本都能做到自动调节+人工干预。只要地铁方面站在不同乘客角度换位思考,只要想改进地铁服务,使公共服务精细化,也能像北京地铁6号线一样同车不同温。

这不免让人想知道,图书馆、商场等公共场所的空调温度,能不能也设定为“强冷区”和“弱冷区”,让服务对象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温度区域?尽管公共服务精细化需要设施、人力、制度等方面的支撑,但为此投入和立法是值得的,因为这关乎受众幸福感和公共服务机构形象。

这还让人联想起广州地铁设立女性车厢,以及多个城市地铁禁食等,虽然这些举措曾引起争议,但不可否认这是地铁服务精细化+人性化的体现,希望这类探索多一些。当然,不管是地铁同车不同温还是设立女性车厢,要想效果更好,还需要解决上下班高峰时段的供需矛盾问题。 (冯海宁)

【责任编辑:杨虹磊】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