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海南省民政厅编写了《海南省“大、洋、怪、重”不规范地名名录》,清单包括居民区、大型建筑物、道路、桥梁、街巷、其他共六大类,尚未标准化处理的不规范地名84个。其中,多个住宅小区、商业街和酒店,因使用不规范的“洋”地名,被列入了清单之中。除了海南,近期陕西、河北、湖南等地也在相继开展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工作,而随着清单的公布,都引来了热烈的讨论。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一个小小的巷子积淀着多少历史沧桑的内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李白诗中的扬州则会吸引你不由自主地迈入盛唐文化的堂奥。地名就是这样,它是一个名字,但又不仅仅是一个名字。2007年,在第九届联合国地名标准化大会上,地名被正式确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名为什么会被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因为地名既是社会基本公共信息,又是国家和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但是有段时间以来,取名或刻意夸“大”,或崇洋媚外,或不怪不休,或不嫌雷同,地名“大、洋、怪、重”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于是乎,走到哪个城市,都有好几个亚洲广场,小区不是王府就是御府,一个地标有没有河都叫塞纳河畔。
如果认识到地名中的历史、文化、民族意义,就一定会对“大、洋、怪、重”的现象表示担忧。因为在这一现象泛滥的背后,是历史文脉的斫断,也是文化自信的丧失。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民政部、公安部、自然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和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等6部委于2018年12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的通知》。近期海南、陕西、河北、湖南等地就是围绕文件的要求来开展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工作。
从舆论反应来看,全国性的清理工作受到了欢迎,但某些具体个案也引发了争议。综合起来,争议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有些地名之形成有复杂的历史成因,一刀切的更改是否可行,人们见仁见智;二是改名如果范围太广,可能意味着较大的社会成本,同时也会给民众的日常生活带来不便;三是针对某个具体的地名要不要改的问题,因为标准不好把握,往往会导致不同的意见。
据媒体报道,因旗下多家酒店名列入不规范地名名录当中,维也纳酒店发表声明,向海南省民政厅提出异议,称“维也纳酒店”为合法注册商标。对此,海南省民政厅召开了通气会,回应称:“‘维也纳酒店’是商家注册的商标,此次清理整治的内容是地名标识,而非商标,同时,商标也不能延伸为地名标识。商家使用这个商标没有问题,但是不能把地图上的地理位置写成维也纳,这是需要清理整治的内容。”这个回应可以说非常及时,同时也在说明,规范地名,首先需要明确边界。
全国性的清理活动难免还会产生一些新的争议。而不论出现什么样的争议,最重要的一点是,任何时候都不能忽略清理的初衷。
清理工作的初衷是什么?6部委的文件中说得很清楚,“审慎稳妥、依法实施”“以人为本、便民利民”“体现特色、传承文脉”“标本兼治、注重实效”,这就是清理工作的基本原则。
按照这个原则,就会明白改一个地名事关重大,必须严格遵照认定标准,充分征求各方意见;就会摒弃随意和草率,尽可能控制改名的范围和幅度,尽最大努力降低社会成本;也会在对一些可改也可不改地名的处理上保持一定的谦抑,防止乱改老地名,从而确保地名总体的稳定。
现在主管部门的工作重心在于治理整顿,但显而易见,随着清理的结束,规范地名管理是下一步的重点。实际上,过去地名“大、洋、怪、重”现象部分缘于社会心态,也与有关部门未能认真履职有关。清理整顿之后,如何规范地名管理,怎样做好地名的社会服务,有关部门应当尽早筹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