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民“打5元麻将被拘15日”一案有了新的进展。6月22日,当事人王彬如收到成都市郫都区法院作出的判决,法院判令成都市公安局温江分局于判决生效之日起30日内向王彬如赔偿4739.1元,并向其赔礼道歉。
当事人失去自由时间并不长,然而官司却一路打到了最高法院,并最终得到司法纠错。为了撤销这项错误处罚,王彬如耗费了近7年时间。按照她的说法,之所以如此执着三番五次打官司,主要是因为被拘留的经历“关乎自己的清白名声”。
单纯从成本计算的话,如今获得5000元不到的赔偿,这与过去几年坎坷的司法经历恐怕不成正比。有几个人愿意在这样的小案中大费周折?现实中更多人恐怕只会选择忍让,而这更能彰显此案当事人的可贵。
对大案的彻查、纠偏当然能起到较好的社会示范效应,相对而言小案中的不公正所带来的伤害往往是有限的,因此很少有人愿意较真。但也要看到,大案是例外,小案是常态,生活中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纠纷,是否能真正做到依法行事,将直接影响到公众的法治体验。个体一味忍让,只会纵容非法行为。制定法律规范并不意味着法治的实现,只有在日常中博弈,法治的观念才会逐渐深入人心,成为约束各类行为的普遍规范。
近年来不乏公民在小案中较真,有很多都是法学专业的大学生发起,比如,针对中国知网下载7元的文献被强迫充值50元却不能退还,有人将该网运营商告上法庭;再比如近日曝光的视频会员广告纠纷案———买了爱奇艺会员跳过广告服务,播放视频时仍难逃与进度条结合的广告,因感到权益被侵犯,苏州大学法学院学生孙某将爱奇艺告上法庭。类似案件越来越多,会带动更多的人借助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的权益,相应的违法成本变得更高。
无论是市场主体还是执法机构,其作为被告并最终在上述案件中败诉,都提醒依法办事的重要性。在此次“打5元麻将被拘15日”一案中,事件曝光后,外界近乎一边倒地对当地警方的拘留决定感到不可思议,毕竟2005年“两高”出台司法解释,明确“不以营利为目的,进行带有少量财物输赢的娱乐活动不以赌博论处”。而按照《四川省公安机关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裁量标准》,“现场收缴赌资价值合计在人民币1000元以上4000元以下”才会受到追究。
上述规定执法机构肯定不陌生,但为何还要做出如此严厉的处罚?或许执法背后带有个人情绪,或许还有其他不为人知的考虑,无论做出拘留决定背后有何动机,都属于任性执法。遗憾的是,直到当事人将官司打到最高法,案件才出现转折。一个看似简单的案件博弈过程却如此艰辛,这个漫长的过程也伴随着对当地权力形象、司法公正的伤害,当事人在维护自身权益过程中所表现出的韧性受到外界的推崇,而对于执法者而言则不得不面对一个全输的局面。
这是任性执法所付出的代价,5000元不到的赔偿或许微不足道,但对执法者带来的负面影响已经不可挽回。作为任性执法的典型,此案往后或许会被无数次提起,这种小案能否成为执法者的前车之鉴?它能否促成规范执法的行为惯性?不妨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