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报评论员屈旌
7月11日,安徽马鞍山女子裴某发布一段视频,哭诉遭遇男子郭某楠长期骚扰却多次报警无果,引发网友关注。7月16日,马鞍山市公安局花山区分局发布警情通报,女子视频中的相关言辞均为编造。因视频点击量达5000多万次,造成严重恶劣社会影响,目前,该女子因涉嫌寻衅滋事罪已被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据7月16日人民网)
在三分半的视频中,裴某泣不成声地哭诉,称自己被“性骚扰”长达半年,人身安全受到威胁,害怕被奸杀,多次求助,警方置之不理。正当网友议论纷纷时,被指控的“骚扰者”郭某楠出面澄清,称裴某是卖假货的微商,自己找她只为维权,绝无威胁和性骚扰。这一说法,在警方声明中被证实。原来,裴某的眼泪是泼向他人的脏水。
裴某如此强烈的表演欲望,如此纯熟的演技,真真称得上“戏精”二字。胡乱造谣,根本上是为了一己私利,去制造社会恐慌,扰乱警方工作,浪费公共资源,如今落到如此下场,只能说是罪有应得,活该。
裴某主动往舆论枪口上撞,不惜挑衅政法机关,动机为何?一来,或因其法律知识匮乏,法治意识薄弱,以为在网上说话不用负责任;二来,她可能还打了一番如意算盘,即便谎言被戳穿,也能成功博得关注,说不定还能趁机“流量变现”。只可惜,法律不会被拙劣的表演所蒙蔽,真相也不可能在信口雌黄中颠倒,自作聪明的下场,只会是聪明反被聪明误。
但不可忽视的是,眼球经济的巨大诱惑,的确引得许多造谣者突破底线铤而走险。真相还在穿鞋,谎言跑遍全城的事儿,时有发生。每一次辟谣,都会耗费社会成本,还可能造成不可预计的后果。以裴某一事为例,如果真有女性听信谣言,认为只是被骚扰,未形成犯罪事实的话,警察不会管,只会延误报警时机,可能真的会遭遇人身伤害。其实,只要仔细留意权威媒体报道就会发现,单身女性被跟踪、被骚扰后警方介入处理的案例很多。所以,对网络信息谨慎求证,既能让自己安心,也是对社会负责。
消除谣言的根源,在于铲除造谣谋利的土壤。作为法治社会的一员,我们不能给造谣者一种“人傻好骗”的错觉,在保持善良和正义感的同时,也要提升判断力和洞察力,养成求真务实的习惯。让来自人群、渴求真实的力量发射光芒,让谣言无所遁形,无法兴风作浪。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