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学笙
今年春节档票房再创新高,电影票价也随着市场的红火水涨船高,动辄上百元的价格让不少人感觉“肉疼”。如果此时有人向你兜售:“8.88元就能看六部贺岁片”,你会做何选择?
这并不是假设的场景,而是正在发生的事情。春节档电影火热上映之际,往往也是盗版资源大行其道之时。据媒体报道,在社交媒体、电商平台、二手交易平台,相关电影的盗版资源明码标价、高调传播,甚至成为一些公众号或者网络群的引流工具。在为数不少的小程序或者视频网站上,盗版资源堂而皇之地占据着“C位”。
事实上,相比于院线电影的品质,这类盗版资源虽然号称“蓝光”“高清”,但画面抖动严重,画质模糊、声音嘈杂,有的还能看到影院中前排观众的身影。无论是无意中流出的资源,还是有意的偷录盗录,盗版资源的录制、传播、销售正在形成一个灰色的产业链,让院线和电影制作方“如临大敌”。
为什么盗版资源如此猖獗?归根结底,还是躲不过一个“利”字。对生产盗版资源的人来说,这是一条一本万利的生财之道,不仅可以卖电影资源赚钱,而且可以发展“代理”抽成;对购买盗版资源的消费者而言,这是一种贪小便宜的薅羊毛心理,“几块钱能解决的事,为啥还要花市场价”。但盗版市场真的如此“慷慨大方”吗?未必。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8.88元看六部贺岁片”的乱象,看似没有输家,实则伤的却是中国电影的元气。从立项、筹备、到摄制、宣发,每一部登上大屏幕的作品的背后,都饱含无数人的心血,也耗费价格不菲的成本。在这个意义上来说,一个没有水分的电影票房,折射影片的质量,反映观众的评价,体现现实的激励。“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当盗版市场不断蚕食正版市场的疆域,不仅会让票房失真,也会让质量失准,更让整个中国电影失去动力。
纵观盗版资源的来龙去脉,从制作、传播到购买、观看,有的游走在灰色空间,有的则已经触犯法律。此前,因盗版《流浪地球》等春节档影片牟利,8人被判处有期徒刑,被最高检列入典型案例,给盗版不法分子敲响一记警钟。针对今年春节盗版资源乱象,中宣部版权管理局、中宣部电影局、公安部食品药品犯罪侦查局近日联合部署开展院线电影版权保护集中行动,严厉打击春节档院线电影盗录传播等违法犯罪行为,规范电影市场版权秩序。此外,技术也在打击盗版中发挥作用,充分利用数字水印、数字指纹、数字签名、数字证书等现代信息与网络安全技术手段实施盗版追溯、精准定位和版权保护。
“正在放映的电影不是景点”“屏摄是不文明行为”……在网上,许多导演和演员向公众发出“拒绝盗摄倡议”。对盗版电影说“不”,才是对中国电影最有力的支持,也是对导演和演员最直接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