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媒体时评

南方日报:以发展包容性特色农业促进共同富裕

发布时间:2021年09月06日10:07 来源: 南方日报

万俊毅 徐 静

中国已经迈向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新征程。最近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研究扎实促进共同富裕问题,明确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及其实现路径,提出“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合理调节高收入”的推进方针,并强调“要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我国一直积极致力于分阶段促进共同富裕。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当前阶段,应着力加快发展包容性特色农业,以有力举措推动更多涉农从业人员迈入中等收入行列。

共同富裕不能少了农村居民和涉农从业者

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短板弱项在农业农村。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平衡、城镇功能尚不完善、农业农村发展还不充分成为共同富裕路上的突出障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共同富裕目标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

首先,涉农人员数量众多。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全国乡村常住人口有5亿多人,占总人口数的36.11%。另据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2020年全国农民工总数超过2.8亿人,其中过半数年末居住在乡村。

其次,城镇化质量亟待提高。2020年底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45.4%,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63.89%相差18.49个百分点。与城镇户籍人口相比,2.6亿多城镇常住人员享受到的教育、医疗、住房、就业和社会保障等存在一定差距。

再次,涉农从业者收入偏低。2020年第一产业就业人数超过1.77亿人,约占总就业人数的23.60%,但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7%,这表明第一产业从业者的劳动生产率偏低,制约了从业者收入增长。以收入较高的城镇从业者为例,2019年134万农、林、牧、渔业从业者的人均工资为39340元,居于城镇19个分类行业之末。

最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202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是40378元,约为农村居民15204元的2.66倍。全国居民五等份收入分组数据显示,低收入组、中间偏下收入组和中间收入组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7869元、16443元和26249元。综合看,中低收入群体主要集中在农村。

特色农业发展对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意义

特色农业实质是地方独特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优势化利用的适应性农业。因其与农民的社会再生产活动紧密相连,长期以来,我国特别重视发展特色农业。据有关部门统计,2017年全国各类特色农产品产值已经达到5万亿元左右,约占该年农业总产值的50%。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广大农村特别是纯农业地区来说,发展特色农业是乡村振兴的根本之道。近几年来,伴随国家优先发展农业农村的政策不断加码,各级地方政府纷纷出台支持特色农业发展的文件,特色农业发展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

特色农业发展推动了所在区域的产业振兴,带动了区域内农民收入的提高。来自农业农村部2019年的数据显示,“一村一品”示范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7622元,示范镇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6621元,分别高出全国平均水平的20.6%和13.7%。

近两年中央一号文件均强调,依托乡村特色优势资源,打造农业全产业链,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帮助有劳动能力的农村低收入人口提高内生发展能力。重要文件出台往往是对现实急需解决问题的针对性回应,这实际上释放出未来政策调整信号,即特色农业发展要承担更多赋能增收任务。既有的政策支持的着力点在于构建特色农业发展生产加工基地、质量控制体系和运行机制等软硬件体系。在政策支持之外,须激励农户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引导特色农业包容性发展。

推进特色农业包容性发展的若干建议

特色农业发展必须兼顾三重目标:既要发展好地方特色农业,又要保障农户参与特色农业的利益,还要在特色农业发展中赋能农户。

一是着力推进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特色农业提质发展是其赋能增收的前提。要做好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顶层设计,充分挖掘品种、地域和文化特色,加强特色农业研发、生产、加工、销售、品牌、体验、服务等各环节规划,强化特色农业科技支撑,促进特色农产品初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延伸特色农业产业链,拓展特色农业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链,提升特色农业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二是加快完善特色农业联农带户利益机制。要恪守特色农业“姓农为农兴农”的发展宗旨,培育特色农业全产业链的“链主”企业,组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小农户和社会化服务组织既分工又协作的产业化联合体,探索因产品品种、因地和因人制宜的双向入股、按股分红与二次利润返还等模式,支持小农户以生产要素入股农民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在推进特色农业产业链现代化进程中让农民分享更多的增值收益,实现广大小农户与特色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三是加强探索特色农业有效赋能农户机制。要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突出特色农业质量安全、绿色发展和数字信息化手段应用等培训内容,提高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要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组织在联农带农发展特色农业过程中,强化对农户生产经营能力、产品加工能力和销售能力的帮扶培养,提升“干中学”效应。要鼓励从事特色农业经营的农民成立专业协会或产业联盟,加强经验交流和实现抱团发展。

四是健全特色农业赋能增收长效机制。优化特色农业发展的政策支持手段和绩效考评体系,引导各类主体更多偏向农户的赋能增收行为。出台更加科学的税制结构,合理调节包含特色农业“链主”在内的过高收入,激励三次分配资源更多投向特色农业赋能增收领域。推进特色农业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村公共服务保障体系建设力度,在“提低”工作中推进“扩中”成效。深化农业农村改革,激发特色农业内生发展动力,完善精准包容性指向的赋能增收体制机制。

作者分别系华南农业大学农业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广东乡村振兴咨询委员会委员和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生

【责任编辑:廖逢倩】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