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项向荣
国庆长假期间,很多人玩得很嗨,但也有一些人在微博、朋友圈怨声载道:“永远别相信网红打卡景点!”有人说,自己“踩了一天雷”;有人说,千里迢迢奔赴某网红景点,结果发现“货不对板”。比如,一个号称“糖果小镇”的沈阳集装箱小镇,其实压根没有糖果的氛围;热传的云南澄江一处“粉红沙滩”,其实不仅颜色不对,连所谓的沙都是粗粝石块和厚实泥土……而这一切皆拜“照骗党”的滤镜之功。
旅游的目的,自然是通过欣赏别处的风景以获得美的享受。但是,这几年有不少“网红景点”靠虚假宣传,发布不符合实际的唯美图片,吸引游客来消费。
大多的“照骗”,是某些商家有意为之。他们或自己操刀上阵虚假包装,或找博主发“照骗”推广,通过夸大宣传以迅速提升景点知名度吸引客流,谋求短期内高额回报。他们以为,只要能把游客“骗过来”,宰一个是一个,宰一次算一次,反正眼前的利益有了,管它什么长远打算?有人统计过,中国竟有43个“小圣托里尼”、102个“小京都”、52个“小瑞士”、40个“小奈良”,无怪乎网友调侃:“全世界有62个镰仓,61个在中国。”
“网红景点”表里不一,其背后的夸大宣传不仅是一种严重的失信行为,也是一种不正当竞争行为,侵犯了游客和其他景区的合法权益。
旅游业的长远发展,是建立在产品和服务基础上的,是需要有真正内涵的。靠不实宣传注定只能红一时,只能是一锤子买卖。游客来到这种粗制滥造、毫无内涵的“照骗”景点,来前的希望有多大,到后的失望就有多大,不仅会马上转身永不再来,还会搭上对当地的负面评价。
靠夸大宣传包装出来的“网红景点”,不仅会很快过气,更重要的是会影响当地旅游业的美誉度,让那些诚实经营的优秀景点成为牺牲品,可谓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汤,对整个旅游消费环境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害——这需要引起各地旅游管理部门的重视,需要有所作为。靠滤镜包装出来的“网红景点”,应该成为各地旅游业的公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