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霞
《 人民日报 》( 2021年10月29日 第 05 版)
充分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促进彼此的分工合作,就能实现区域协调发展“1+1>2”的化学反应
同城化是区域一体化的基本形态之一,在科技创新、产业链安全、释放内需潜力、畅通经济循环等方面发挥着重要支撑作用。湖北省的武汉市与鄂州市山水相依、产业相通,近年来两地深入推进协同创新,以“武鄂同城”带动武汉城市圈加速融通,实现共建共治,共享发展成果,创造了同城化发展的新局面。
交通互联是同城化的基础。今年初,武汉地铁11号线三期葛店段开通运营,从鄂州葛店到武汉光谷左岭,只需3分钟。近年来,武鄂交通一体化加速推进,区域运输大通道不断完善。现已建成铁路通道4条、公路通道7条、水上通道1条、城际公交3条,武汉与鄂州1小时交通圈已基本形成。“我们公司总部在光谷,制造基地在葛店。从前,听说是来葛店厂区,大学生掉头就走了。”一家公司人力资源负责人说:“现在交通便利,同城化程度越来越高,毕业生也愿意来制造基地工作了。”武鄂交通基础设施的同城化,将促进生产要素高效流通、优化配置,进而促进两地经济高质量发展。
科技同兴、产业同链是武鄂同城发展的重点。鄂州强化产业支撑,持续做好延链、补链、强链工作,积极承接武汉光谷科创大走廊辐射延伸,努力实现“研发在武汉,转化在鄂州”。鄂州葛店经济技术开发区是湖北第一个省级开发区;武汉东湖高新区是湖北第一个国家级高新区,国家级生物产业基地在此落户。随着两地交通往来日益便利,越来越多的医药企业将研发放在光谷,制造放在葛店。鄂州市医药行业协会秘书长柳骏介绍,葛店药企聚焦制造原料药,临床新药研发能力偏弱,而光谷聚焦生物制剂,新药研发实力强,但用地受限,缺乏原料药生产基地。同城化发展能很好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葛店药企可以更方便到光谷,带着“问题”咨询研发公司。另一方面,光谷企业可以拿着实验成果,到葛店寻找生产基地,由此形成产学研、上下游闭环。
武汉拥有科研优势,武鄂同城发展不仅为科研团队搭建了创新平台,也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有力支持。在鄂州市梧桐湖新区东湖高新科技创意城的楼顶,100多平方米的光伏太阳能板整齐排列。这是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户外示范性试验电站,也是华中科技大学万度光能科研团队的实验基地。该团队是华中科技大学鄂州工业技术研究院孵化的成果之一。目前,研究院累计引进64个项目团队,获批知识产权600余项,培育孵化出高科技企业57家。
随着交通、产业、科技的加速融合,两地在教育共建、医疗共济、服务共享、环保共治等民生同保方面将持续发力。由于武鄂产业协同互补,跨域办事需求不断加大。目前,两地106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城市圈“跨市通办”。前不久,武鄂两市正式签订了《武鄂人社同城发展战略合作协议》,在推动就业创业协同、社会保障协同、人才服务协同、劳动保障监察协同、社保卡“一卡通”协同等多个方面达成一致。
在区域协调发展中,各地区如同一朵花上的花瓣,瓣瓣不同却瓣瓣同心,要根据各地区的条件,走合理分工、优化发展的路子。“武鄂同城”的实践说明,充分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促进彼此的分工合作,就能实现区域协调发展“1+1>2”的化学反应。
(作者为本报湖北分社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