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陈江
为了涨粉或者带货,一再让孩子扮穷卖惨,某些短视频博主还能有点底线么?
近日,“凉山儿童”又火了。10月23日,短视频博主“吕先生凉山行”发布了题为“做梦都想不到,孩子想要化肥”的一段视频。视频中,四川省凉山州美姑县一个男孩站在破旧的房屋前,说自己无父无母,实在太贫穷,只能帮邻居干活,还要照顾抚养妹妹弟弟。该视频很快就获得转发和点赞10万+、评论5.6万+的传播量。
然而,美姑县相关部门通过实地调查发现,原来是视频发布者在村里找到一位叫吉克尔布的孩子,弄脏他的脸,让小孩在镜头前,诉说悲惨可怜的生活。视频中的孩子,实际上和奶奶一起居住在安置房内,并享受着政策补贴。最新消息显示,吕某已被公安机关依法传唤,要求其立即删除虚假不实视频,并公开道歉。
真相大白!这不过是又一出为骗流量而造假的表演!悲惨的身世,不过是文案;孩子是演员,破旧的房屋是道具,而这一切的幕后导演,就是某平台上的视频博主。
这已经不是凉山孩子第一次出现在公众视野中了。与数月前央视曝光的短视频造假——小女孩阿佳卖苹果攒学费的情节简直如出一辙。这类卖惨视频,都有一个共同点:利用公众的善良和同情心,把孩子当成牟利工具,编故事骗取大家的点击量,最后流量变现,赚得盆满钵满。每一起这样的事件,不仅是在挑战社会公众的底线,还是对社会信任的一次伤害。它让大家的同情心趋于疲惫, 共情能力一再递减消退,直至遇到类似事情,再也无人敢在第一时间伸出援手。
社会的善意,容不得恶意消费。孩子们可怜的身世,击中成年人心底最柔软的良知,成为某些人操弄牟利的工具。人为策划、设计摆拍、后期合成,在这样的造假流程中,伤害最大的无疑就是孩子。造假的短视频容易删除,但孩子内心的阴影,恐怕一生都难以抹去。
让孩子卖惨的视频之所以屡禁不绝,正是因为在个别人眼里,这是一个低成本获取流量和粉丝的捷径。“凉山”二字,在某种程度上,简直成了短视频“暴火”的流量密码。对于这类消费孩子、消费贫困、消费善良的视频博主和平台,社会更要亮出法律之剑,让其付出沉痛的代价,而不止于道歉了事。绝不能再让荒诞的卖惨闹剧,继续消耗公众同情,“污染”我们的孩子,这也是社会对未来的一种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