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上午,备受瞩目的北京证券交易所正式开市,81家首批上市公司集体亮相。北京市委书记蔡奇、中国证监会主席易会满共同为北京证券交易所揭牌并敲钟开市。易会满在仪式上致辞表示,证监会将坚持“建制度、不干预、零容忍”,持续深化新三板改革,努力办好北京证券交易所,打造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
从宣布设立到正式开市,北交所仅用了74天时间。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就能够准备就绪,宣布开市,很大程度上受益于前期的改革积累,也证明资本市场的改革已时不我待。而从投资者的热捧来看,北交所显然也被寄托了重望。
市场和舆论之所以都对北交所满怀期待,有着宏大的背景。随着中国经济进入追求高质量发展的阶段,如何顺利转型,进而推动产业升级,走一条科技进步、创新引领的道路,成为关键。其中,培育更多的科技型、创新型中小企业,毫无疑问成为着眼未来的一项巨大工程,而这也是当前中国金融改革面临的重要任务。
市场和舆论之所以都对北交所满怀期待,也与北交所自身的定位有关。按照设计,北交所正是资本市场为适应国家经济发展战略转型而设立,其担负着服务中小企业特别是创新型中小企业发展需求的特殊使命。
众所周知,任何一个成熟的资本市场都肩负着两大职能,即帮助优秀的企业融资发展,同时让投资者实现资产配置效益的最大化。而要履行这两大职能,资本市场就不应该仅仅是帮助处于后期成熟稳定阶段的大企业实现融资发展的场所。
过去不少优秀的中国企业之所以选择在海外上市,一个重要原因是在此前A股IPO审批制与核准制的框架之下,企业能否实现IPO,紧盯的是企业过去的盈利能力,而不是未来的成长预期。
尽管全面注册制改革后的中国资本市场在逐步矫正这些缺失,但数据显示,近两年来,科创板首发上市企业上市前一年度净利润中位数为7400万元,净利润小于5000万元的企业占比在15%左右。这意味着面对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融资需求,资本市场在扩大中小企业服务覆盖面、缓解融资难等方面还有巨大的空间。
相比之下,针对创新型中小企业特点,北交所上市条件的市值和财务标准总体低于其他交易所板块,设置市值2亿、4亿、8亿、15亿四套上市标准,对创新型中小企业更包容、更灵活,也更富弹性。因此,正如专家所言,北交所的设立,“从根本意义上补充了中国资本市场无法为中小企业服务这一功能性缺失。”
为资本市场注入更多改革活力,给中小企业带来利好,但不等于所有中小企业都有实现资本化IPO发展的机会,因为在市场功能方面,北交所聚焦创新型中小企业,突出服务“更早、更小、更新”。考察首批上市的81家公司,可以发现其经营状况稳健、成长性较为突出,而且大部分属于行业细分领域的“排头兵”。
按照预定目标,北交所不仅要实现与沪深交易所的错位发展,从而构建一套契合创新型中小企业上市、交易、退市、监管的基础制度安排,补足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普惠金融的短板,而且还要形成创新创业热情高涨、合格投资者踊跃参与、中介机构归位尽责的市场生态。
要顺利实现上述目标,有赖于法治环境的逐步完善,也需要北交所自身不断强化制度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