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媒体时评

新京报:点赞符建涛,但也别苛责孙卓

发布时间:2021年12月10日10:38 来源: 新京报沸腾

日前,电影《亲爱的》原型孙海洋失散多年的儿子孙卓被找到,受到社会广泛关注。 这本是孙海洋家庭苦尽甘来的一幕,然而事情的走向并没有变成“大团圆”。相反,由于事件主人公的态度,在网络引发了巨大争议,也给当事人带来了相当的压力。 孙卓在被找到之后,并没有毫无保留地接纳生父母,态度上反而依然更倾向养父母,表示不希望养父母被判刑,如果养父母被判刑,自己会很生气。而且说“两边都是我的父母,我也说不清楚谁轻谁重,该读书读书,该学习学习,以后有时间就两边串串门,见一见”。 一部分网友纷纷表示心寒,指责孙卓无情、忘本,甚至指责他“认贼作父”,教育他“养父母对你好只是为了传宗接代”。 

同时,一部分网友也开始了“拉一踩一”,对被同一名犯罪嫌疑人拐走的另一位孩子符建涛不吝赞美。 符建涛依稀记得自己被拐卖的经历,一步步搞清楚自己被拐卖的事实,并且一眼认出了犯罪嫌疑人吴某龙,对破获孙卓被拐一案发挥了巨大作用。他的睿智与果决,被网友拿出来和孙卓做对比。 符建涛的勇气与果敢当然值得赞美,但网友们对于孙卓也不必动辄道德批判。 我们应当承认,人性是复杂的,人的情感也是细腻的。在这样一场人伦悲剧中,我们不能苛责身处其中的人做到理想化的爱憎分明。 孙卓的养父母当然涉嫌犯罪,孙卓养父母的原始目的可能就真正如某些网友所说的完全功利化的“传宗接代”,但他们对孙卓的溺爱与关心,也是真实的。

大部分网友看到这个新闻,怒从中来,接收信息并做出情绪反馈是瞬时完成的。而孙卓,却需要从十几年与养父母的朝夕相处、万千宠爱下剥离出来,去消化,去咀嚼这场身世巨变。 他不是这场身世巨变的旁观者,他是当事人,与养父母十几年来的朝夕相处,足以模糊那种具体而直观的是非判断标准。这也让身处命运旋涡中的他,对于被拐这一事件的道德和法律判断,变得复杂且艰难起来。 对此,我们要保持包容的态度。符建涛相比于孙卓,无疑态度更鲜明,也更符合网友心目中快意恩仇的标准。但细究起来,也正是因为二人的成长经历不同,造成双方态度上的差异。符建涛是留守儿童,不可避免地缺少一些家庭的温情。饶是如此,他依然在养父母被采取强制措施之后,有过离家出走的经历,他也不希望养父母坐牢。

这就是拐卖案件难解而常见的困境:当事人没法置身事外,进而轻而易举地再次选择人生。 曾经震惊一时的“梅姨案”,在破获之后结局也令人纠结。截至今年8月,“梅姨案”中已找回的5名孩子有3名留在养父母家,甚至有人把生母给拉黑了。 而对这些不符合“期待”的孩子,不妨抱有一些“了解之同情”。 

“了解之同情”本是一个历史学概念,但放在这些事情上也是合适的。我们应该看到,他们不是一张白纸,而是有着鲜活成长经历的人;我们也应该承认人性的复杂,道德选择的艰难,同情他们身不由己的苦衷。 在对符建涛和孙卓的报道中,都提到了他们一个共同的心理状态——自责,他们觉得被拐卖是因为自己不好,符建涛“一度觉得自己是不是不该来到这个世上”,孙卓则说“就算我是被人贩子拐走的,我也有一部分责任”。 这是令人心酸的一幕,这也是他们试图与过去和解的一种方式,他们不想怪罪任何一方家庭,宁愿自己承担责任。从这,也可看出他们委曲的心路历程。 因此,对于孙卓,我们不必对他太过苛刻,更不能去网暴他,归根结底他是一位受害者。 舆论应当给他们一些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慢慢熨平巨大变故带来的创伤,以一种更轻松的姿态,去开启未来的生活。 说一千道一万,悲剧的罪魁祸首依然是拐卖儿童犯罪。加强社会治安,堵上各类漏洞,严厉打击拐卖犯罪,严惩犯罪分子,甚至去倒查当年给被拐孩子上户口的工作人员,都是制止这种悲剧重演最根本的办法。而这些,依然有待于全社会坚持不懈的努力。

【责任编辑:丁楚风】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