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媒体时评

北京日报:乐见更多大师上网搞科普

发布时间:2021年12月16日10:24 来源: 北京日报

一头稀疏白发,一件灰色夹克,语言表达简练,知识回顾清晰……近日,85岁的中科院院士汪品先走红网络。今年6月起,汪老在各大短视频平台讲解海洋科学知识,短短数月吸粉百万。

从人称“吴姥姥”的同济物理学教授吴於人,到“被弹幕包围”的网红院士汪品先,一段时间以来,“大佬级硬核科普”频频火出圈。仔细打量这些“爆款”,虽然内容领域不尽相同,但鲜活生动、亲切自然是共同的。火箭是怎么上天的?吴姥姥吹大一个气球,然后突然松手,气球蹭地窜上了天;百慕大三角的灾难是真是假?汪爷爷打开地图娓娓道来,陆地湖泊会出现二氧化碳上泛导致动植物死亡,但在海洋发生几无可能。通过通俗的语言与直观的实验,奇妙的自然现象、深奥的原理公式一下子清晰明了,让观者发自内心感受到科学的魅力,可谓相当“解渴”。

“大师”走红,折射出公众对于科普的旺盛需求。这些年,随着社会发展向前,日子越过越好,大家对科学的兴趣愈发浓厚。从首张黑洞照片刷屏朋友圈,到引力波探测引发全民围观,满满的求知欲跃然屏幕。但另一方面,不管是海洋科学,还是基础物理,其实都有一定的理解门槛。尤其对于相关知识储备不足的“素人”来说,复杂的公式、精深的理论、专业的名词,哪个都让人挠头,也很容易被“劝退”。吃透原理的“大师”“大家”以接地气的方式做科普,又借用短视频这样的新传播形式,“破圈”也就在意料之中了。

别开生面的科普给人无限惊喜,但也有声音认为教授院士这么搞是身份“降维”。事实上,科普工作为的是提高公众科学素质,点燃大家探索科学的好奇心,激发国家民族的创新力。与其说这是身份“降维”,不如说是一种教育“升维”。就目前来看,中国的科普工作还远远满足不了公众的求知需求,“吴姥姥”“汪爷爷”这样上网搞科普的大师还是太少了。在呼唤大师出手的同时,全社会也应参与进来,网络平台多提供技术支持,让知识的普及、分享、共创更便捷;科普工作者也不妨以此为样本,升级传播技巧、创新表达方式,让科普“有意义”更“有意思”。多方携手,久久为功,全民科普一定会有更多“爆款”输出,将科学的种子播撒进更多人心田。

【责任编辑:丁楚风】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