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媒体时评

环球时报:“神曲”霸榜是倒退,还是必然?

发布时间:2021年12月20日09:12 来源: 环球时报

2021年腾讯音乐娱乐盛典年度十大热门歌曲公布,短视频音乐“霸榜”,“神曲”渐渐占据了国内“原创”音乐的主流,有音乐人惊呼“音乐倒退了十年”。专业音乐人的这种“悲叹”和“愤怒”已经不是一两天的事。“老歌红得久,新歌火不长”等现象也早已存在。

笔者认为,如果略谈得深一些,则涉及到“原创音乐”的“创作生态环境”问题。毕竟谈国内原创音乐,必然涉及“创作理念”和“创作动机”,把国内原创音乐的“理念”和“动机”以2008年作为一个分水岭,那么2010年则是一个“终止符”。

2008年以前,国内原创音乐圈是这样一番景象:赚大钱的没多少,奔“小康”的有很多。那时候有大量的演出活动和“堂会”作为支撑,还有唱片和各种周边产品提供盈利。只要音乐人有作品、有才华,音乐公司是愿意投入的。因为那时候的市场空间大,人们的娱乐活动也没有多少选择。很多较为有名的音乐人愿意做一些自己想找寻的主题,并极力希望通过作品确立自己的风格。资本也乐意投资原创音乐,因为产出能变现,且粉丝歌迷的“忠诚度”高,不担心消费群分流。

但2008年以后,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上游资本出现断层,有一大批业内著名的音乐公司出现问题,最直观的体现是“大国音乐”半年多发不出工资,“竹书音乐”则干脆关门了事。

从那时起历经两年的挣扎,原创音乐和音乐人就逐渐陷入“活着就行”的状态。商业活动出场费叫不上价、“堂会”主办方愿意请“大牌”,歌好不好无所谓,大家知道就行。至于唱片销量和周边产品更是随着智能手机与视听软件的盛行成了“历史名词”。打榜?谁在乎?而音乐人最依赖的资本也逐渐转向影视行业——毕竟能变现的才是好东西。

在这种情况下,音乐,尤其是原创音乐就逐渐成为“泛娱乐时代”里逐渐“纯粹”的娱乐产品。并不是说以前就不“娱乐”,而是那时的原创音乐人还是注重品质的,但在经历了近十年的“世俗化”之后,现在已经几乎看不到彻夜谱曲、数改歌词,自己掏钱做录音棚的事了。因为市场和生存环境不允许音乐人这么折腾。

大家更倾向于“速食”主义——望风、赶工、找人录小样,找歌手唱已经算“敬业”了。更多的是原创者为了生存必须成为“娱乐工业”的一颗螺丝钉。给时间写歌搞创作是不可能的,原创者必须在一周内根据固定模式把框架做出来,然后填充大量的节拍器与合声,交给音乐公司快速制作成品发布到各大平台“抢位”,不这么做就会迅速被更多更新的“作品”淹没。

在生存压力下,音乐人再去谈创作“理念”已是奢谈。摆在他们面前只有两条路:要么成为影视剧的热门“概念曲”,要么成为各大视听平台,比如抖音、快手甚至网友自制短视频的背景音乐(bgm)。

毕竟大家的口味变了,欣赏环境也变了。无论城市乡村、白领游民,人们都愿意听一些“不用动脑子”的东西,通过“碎片化娱乐”打发时间。像曾经以缅怀和追忆为主的“民谣”,讲韵律人生的“蓝调”等也赶不上公众越发不耐烦的浮躁。大家听歌的成本也低了很多,每个月花十几块钱就能随便下载。不是音乐不值钱,是文化不值钱了。

进入短视频时代后,这种情况越发恶劣。一首歌必须迎合已经沉淀“到底”的欣赏水平才能生存并“有可能”引起短暂的火爆——要歌颂爱情,要撕裂人生。这种本来很正常的创作换了种环境就变了味,“眼球经济”下要找大长腿美女先“控场”,然后免费(有时还要给人钱)给到一些视频网站做bgm,不然发不出去。网站拿这些歌作为网友自发制作短视频的选项,随着短视频的流传才可能让人所熟知。

在这样的“开枝散叶”中,原创音乐注定流俗,也就逃不开沦为“口水歌”的结局。这也是我们如今处于“碎片化生活”的必然。

因此不能脱离资本背景、人文背景和时代背景去单独讨论原创音乐的兴衰,也不能一味指责民众苛待了原创音乐,不给它们艺术生命和生存空间。

但我们都知道,这就是原创音乐的现实,如果曾经有人说“音乐已死”只是对于创作灵感和个人色彩难以伸展的牢骚话,如今“音乐已死”却是不争的事实。韵律屈服市场,“爆款”只在瞬间。大家都在鄙视流于表面的东西,可在这个时代,能流于表面就已经说明“我活下来了”。

也许若干年后,大家还能回归到安静地品歌、倾听人生心语的状态,但那需要时间,原创音乐也是如此,它也要经历一场轮回。

【责任编辑:丁楚风】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