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苏的单身女白领小夏因长辈们催婚倍感压力,晚上睡不着,白天没精神上班。春节7天假期,小夏更是被安排了六场相亲。经诊断,她患上了“节前综合征”。专家表示,这是一种心理问题,年轻人应学会自我调节,家长也应充分尊重孩子意愿。(1月28日北京青年报)
近年来,相亲的焦虑一直在持续。从公园里父母们为儿女相亲亮出的“相亲价目表”,到相亲看对方的KPI指标,再到“八分钟相亲局”,相亲的时间越来越短,对对方的要求越来越高。这是青年人的尴尬,还是家长们的尴尬?
1月28日南都民调中心社会调查与公共舆情研究课题组发布的《未婚青年婚恋观与婚俗观调查报告》显示,超四成未婚受访者认为单身自由无约束,近半数单身受访者迫切想脱单,父母亲友频繁催婚是“单身压力”的重要来源。未婚受访者择偶更看重人品素质、身高相貌与三观契合。近六成未婚受访者表示“随缘不强求”。而近日天津市社会科学院“关于生育意愿和生育支持政策需求研究”课题组一项最新调研结果显示,老龄化、少子化、不婚化三大趋势加速到来,是制约我国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与南都民调中心的调查不谋而合。
也就是说,当下青年人的婚姻需求并不是多么迫切,婚姻观也没那么看重财富和地位。这与我们日常见到的相亲场景是有一定冲突的。由此可以看出,孩子不急父母急更是婚恋方面的常态,青年人的相亲焦虑很大程度上来自父母焦虑的传导,父母的焦虑可能才是相亲焦虑的主要根源。
那么,父母们焦虑什么呢?最常见的解释,包括“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成家立业”、“传宗接代”这些传统社会文化心理的影响,以及对传统家庭模式的执念,当然,还有为子女包办一切的惯性思维。感情、婚姻是任何代际都要面对的课题,但我们至少可以找准突破口,减缓一些焦虑。从年轻人角度,要多与长辈沟通,了解他们催婚、安排相亲背后的具体原因,是因为晚年寂寞而急于抱孙,还是承受了来自亲友和同龄人的压力,或者认为孩子单身生活质量不高,应该找个人一起互相照顾。找准了具体的原因,就可以针对性地做解释或者采取行动,以达到缓解焦虑、减轻压力的目的。同时,也要和父母坦诚地分享自己对婚姻的看法与人生规划,讲出自己的困难和期待,获得理解。
作为主要施加压力的一方,父母也需要多思考自己在子女婚恋问题上的角色是否适当。那种家长式的包办,过度关注或者过深地介入,在如今这个年代显然都不合时宜了。至于自己的精神、心理需求,更加不能全盘指望从子女处寻求慰藉。对子女要放手、支持,自己则要独立、自我调节,安排好自己的生活,把视线从子女身上移开,多关注自己,多关注外面的世界。
在这个急剧变化的社会,代际之间巨大的婚恋家庭观念差异,导致了这种焦虑的传导,只有多沟通,互相理解,求同存异,才能从频繁催婚、过度相亲的困局里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