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日报评论员 程曼诗
在中央深改委第二十四次会议上,基础学科人才的重要性再次被提起。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要全方位谋划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科学确定人才培养规模,优化结构布局,在选拔、培养、评价、使用、保障等方面进行体系化、链条式设计,大力培养造就一大批国家创新发展急需的基础研究人才。
为什么要反复强调加强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一般来说,基础学科是不以实用为目的,旨在探索自然和人类社会普遍运行法则的学科,为人们认识自然、解决人类社会的困境和发展问题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我国面临很多“卡脖子”技术问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基础理论研究跟不上。基础学科的发展有助于不断增强科学技术原创力,但现实中,基础学科是一个“板凳甘坐十年冷”的领域,由于就业限制、专业导向、分数门槛等多种因素制约,很多时候基础学科不会成为学生们的首选。
加快基础研究,关键在人才。基础学科人才培养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近年来,多所高校实施“强基计划”,就是为了选拔、培养出大批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突出的科学直觉、远大的理想抱负的拔尖人才,去大幅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推动前沿基础技术突破,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真正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体系化、链条式设计”,意味着基础学科人才培养过程是贯通的、全周期的、长久的,更要体现人才集聚的规模效应。体系链条越完善,人才的配置效率才会越高。
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着眼于国家战略需求,瞄准未来科技变革的走向,“不怕坐冷板凳”的背后,更反映出基础学科人才对研究领域的那股定力。投入基础学科研究,周期长、不确定风险多、出成果较慢、成果转化难,不仅需要澎湃的热情,更需要持久的坚守,在这片领域默默耕耘,哪怕短时期看来这份耕耘是“广种薄收”,也不会浇灭那份纯粹的执着。基础学科人才培养是为科技创新蓄能,这一过程没有“速成法”,建设包容、灵活、有弹性的科研环境,提供更广阔的平台与空间,推动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真正成为一项打基础、利长远的系统性工程。
当前,我国科技在很多领域实现了跟跑、并跑、领跑的转变,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走好基础学科人才自主培养之路,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坚实、更可靠的人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