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袁红英
天地之大,黎元为先。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把“坚持人民至上”作为党百年奋斗的重要经验进行了深刻阐释,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深刻揭示了党百年辉煌的成功密码,同时也为我们党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展现新气象新作为提供了重要保证。
坚持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
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而坚持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这就决定了我们党必然也是坚持人民至上的政党。马克思主义人民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是人类社会前进的推动力量。从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决定历史发展的是“行动着的群众”;到列宁强调的“生气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由人民群众自己创立的”;再到毛泽东同志指出的“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这些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重要论述,都深刻阐述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实践中的主体地位和决定作用,同时也蕴含着马克思主义政党要坚持人民至上的本质要求。
坚持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首先是因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全部历史的过程决定于人民群众本身的发展。人首先要面临生存的问题,需要吃穿用住行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人们要通过物质资料生产来创造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条件,进而保证社会生活(包括政治的、科学的和艺术的生活)的正常进行。所以,以不同形式从事和促进生产实践活动的人民群众,必然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
坚持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其次是因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不仅通过劳动创造物质财富,而且以其实践活动为创造精神财富提供了取之不尽的丰富源泉,并以迸发出来的智慧创造了宝贵精神财富。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认识发展的动力。精神财富并不是凭空产生的,需要实践基础,而实践基础正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生产活动。人民群众是智慧的,“一切科学理论,一切有价值的文学艺术,都来源于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还表现为人民群众以其伟大的创造力和智慧提供的不计其数的精神财富。人类文明史,既是一部物质文明发展的历史,也是一部精神文明发展的历史。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共同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在这个过程当中,人民群众始终居于主体地位且发挥决定作用。
坚持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还因为人民群众是变革社会制度、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无论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矛盾的解决,还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矛盾的解决,都决定于人民群众的参与和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归根到底是由社会基本矛盾引起的,但社会基本矛盾的根本解决,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推动的社会革命。人类社会经历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演变,每一个阶段都必须通过人民群众自觉的革命斗争才能完成,千千万万人民群众才是革命斗争的主力军。历史上一切真正的革命运动,都是人民群众自己起来摧毁旧制度的斗争。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社会革命的决定力量。历史已经无数次表明,得人心者昌,失人心者亡,人民群众的人心所向体现了历史的主流。
坚持人民至上是党百年辉煌的成功密码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发展历程中,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始终牢记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面临的最大任务是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党清醒地认识到,要实现这个近代以来若干政治力量虽苦苦求索但终究未能完成的任务,必须重新认识政党与人民的关系,将人民放在政党活动的至高位置。正是秉持着这样的清醒认识,同时出于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性,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将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深深地镌刻在自己的旗帜上。党的早期创始人李大钊提出“今后的世界,变成劳工的世界”等命题,既阐发了人民在社会主义运动中的主体性地位,又揭示了人民是社会主义运动的目的。陈独秀则用“做工的人最有用最贵重”等朴素话语,阐发了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毛泽东同志多次对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进行深入论述,并将其作为指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经验。他说:“为什么要革命?为了使中华民族得到解放,为了实现人民的统治,为了使人民得到经济的幸福。”他要求党员干部要像和尚叨念“阿弥陀佛”一样时刻叨念群众。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形成了体现人民至上的群众路线,党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赢得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胜利,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面临着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任务。党坚持人民至上首先体现在根本制度安排上。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的基本理念体现着党和国家的基本价值观。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明确规定了我国的国体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在政体方面,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这既是人民至上的体现,又使人民至上有了最重要的政治制度保障。随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推进,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得到深化和发展。毛泽东同志指出的“人民群众有无限的创造力”,共产党“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要半心半意或者三分之二的心三分之二的意为人民服务”,共产党员“任何时候也不要离开群众。党群关系好比鱼水关系”,都表明党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更加深入、更加系统。在人民至上价值理念的指引下,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使人民摆脱贫困、尽快富裕起来。这个任务既是历史发展的内在要求,又是党坚持人民至上价值理念的逻辑使然。在完成这个任务的过程中,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得到深化和发展。邓小平同志提出“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穷,而是富,但这种富是人民共同富裕”,把共同富裕写到党奋斗的旗帜上。他总是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方针政策和作出决断的出发点和归宿。之后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强调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以人为本,将人民至上价值理念的认知提升到新的高度,境界得到新的升华。在人民至上价值理念的指引下,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举世瞩目,我国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继续前进。在实现这个任务的历史进程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提升到新的高度。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新时代高度,更加全面、更加深刻、更加系统地论述了人民至上的内涵。他指出:“要坚信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他还深刻揭示了人民至上两方面内涵的辩证关系:“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发展壮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不断前进,正是因为依靠了人民。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得到人民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得到人民支持,也正是因为造福了人民。”正是基于对人民至上价值理念与时俱进的认识,党才领导人民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坚持人民至上是走好新征程的重要保证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正义是最强的力量。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概括了党领导人民取得伟大成就的具有根本性和长远指导意义的十条经验,其中将“坚持人民至上”置于重要位置,凸显了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同人民血肉联系、相濡以沫的价值取向和立场原则。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产党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为的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我们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为人民谋幸福的历史。”坚持人民至上,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壮大的不竭源泉,是中国共产党最鲜明的政治底色。
治政之要在于安民。坚持人民至上,就要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满足人民的期望。在新征程上,我们必须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要求,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的需要作为第一要务,把适应人民的发展期待作为根本工作指南和全部价值追求,并以此来统领谋划、推进解决就业、教育、社保、医疗、住房、养老、食品安全、社会治安等群众所关心的实际问题,努力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要将人民至上这一价值理念贯穿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战略布局,在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们党带领人民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覆盖人口最多的社会保障体系,为亿万群众基本生活兜底;解决世界最难的就业问题,城镇新增就业年均超过1300万人;攻坚世界最复杂的扶贫难题,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中国消除绝对贫困;疫情期间全国动员、全民参与,联防联控、群防群治。根据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守对人民负责的根本立场,党中央适时提出新的奋斗目标: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使人民生活更为宽裕,享受基本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使人民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在党的奋斗目标的指引下,全党上下认真落实党的富民惠民政策,真正实现人民福祉目标不断落地生根。
政之兴废在民心。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更加突出,我国发展面临的挑战也前所未有,只有顺应民众期盼,与民众团结奋斗,才能走好新征程的前进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历史是人民书写的,一切成就归功于人民。只要我们深深扎根人民、紧紧依靠人民,就可以获得无穷的力量,风雨无阻,奋勇向前。”在新征程上,我们要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接受人民群众批评和监督,使我们党永远赢得人民群众信任和拥护。我们要维护群众利益,站稳群众立场,把群众立场、群众观点、群众路线植根于思想、落实于行动。我们要推动自我革命,推进制度建设,坚定不移反对腐败,坚持不懈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通过不断推进自我革命来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我们要坚守人民情怀,永不脱离群众,在新征程上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脚踏实地、久久为功,推动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民立场铸就了中国共产党的百年辉煌。新征程上,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又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只要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埋头苦干、勇毅前行,凝聚起坚不可摧的强大力量,共同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努力奋斗,就一定能够赢得更加伟大的胜利和荣光!
(作者:袁红英,系山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山东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院长)
《光明日报》( 2022年03月16日 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