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媒体时评

光明日报: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展关键在提质

发布时间:2022年04月15日09:04 来源: 光明日报

作者:刘秀萍《光明日报》( 2022年04月15日 02版)

近日,在教育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社会科学司相关负责人介绍了近10年来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大发展的情况:截至2021年年底,全国马克思主义学院已发展到1440余家,数量是2012年的14倍;高校思政课专兼职教师超过12.7万人,较2012年增加了7.4万人;目前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本硕博在校生达6.2万人。客观而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的快速发展令人深受鼓舞,但也要认识到,维持马克思主义学院良好的发展态势,除了在总体规模、人员配备、办学经费等量的方面持续努力外,还要进一步推动内涵式发展,切实提升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展的质量。

首先,以崇高的事业追求,培育良好的办院作风。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是一项伟大的实践,无论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还是世界教育发展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壮举。当前,我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者同步交织、相互激荡,所以,我们必须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看待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建设和发展。应该说,这是非常高的要求,目前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现状与此相比,还有较大提升空间。有的教师在马院工作仅仅是基于自己职业和“饭碗”的考虑,除了按照统一的教学大纲承担必要的课程讲授任务外,得过且过,“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很少关注世界重大事件和学术发展的前沿,没有更高的追求,也不想谋求更大的发展。还有的院校仅仅是基于应付上级部门的检查、巡视,不考虑现有基础和条件,仓促扩大规模。这些情况的存在虽然并不普遍,但影响负面,必须引起警觉。

其次,夯实理论根基,大力提升学术水准。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发展是与马克思主义的深入研究分不开的。现在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均是在20世纪70至80年代“基础部”的马列教研室、90年代至21世纪初的“文理学院”“人文社会科学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原初的功能是在综合性院校中、在理工科院校中教授“公共课”。这样的历史沿革导致一些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的专业背景和学术训练都有欠缺。可以说,现在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科发展的架子搭起来了,但理论根基还比较薄弱,学术研究水准不高成为制约马院发展的“瓶颈”。

解决上述问题,至少要在以下两个方面做出努力:第一,加大对经典著作与基本原理学习的力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担负着引领政治导向、弘扬时代主题的责任,但这也导致许多研究成果止步于“文件装订”,政策解读较多,文件阐释较多,观点缺乏新意,研究深度不够,甚至出现马克思主义研究“无马”的现象。破解这一症结的有效途径即是把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与基本原理作为马克思主义研究进阶的门槛,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反复咀嚼和对基本原理的精深把握,真正用马克思主义的思维方式和基础理论武装头脑。

再次,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哲学社会科学其他学科的协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一门大学问,经典作家是世界思想史、政治史上具有重大开创性贡献的大理论家、大政治家,其思想是在吸收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社会发展中一切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涉及哲学、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人类学、政治理论等众多学科领域。如果没有对相关学科历史和体系的深入了解,就不可能掌握和领会马克思主义的博大精深。在当代,也只有各学科之间相互碰撞和借鉴,才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创新和发展。

(作者:刘秀萍,系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伍佳佳】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