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婀娜 《人民日报》(2022年08月08日 第05版)
作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军,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必须自觉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把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更好结合起来
只有进一步加强有组织科研,紧密围绕国家重大需求组织大任务,根据任务需要建设大平台,依托大平台组建大团队,高校特别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才能不断取得科技攻关新成果
专利授权量从2012年的6.9万项增加到2021年的30.8万项,增幅达到346.4%;年专利转化金额从8.2亿元增长到88.9亿元,增幅接近10倍……教育部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校科技创新综合实力实现大幅跃升,教育部组织高校布局建设各类重大科研平台超过2000个,初步形成层次清晰、布局合理、支撑有效的科研平台体系,为创新型国家和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创新是其中一个关键变量。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并作出“加快构建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形成教研相长、协同育人新模式,打牢我国科技创新的科学和人才基础”“努力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重要指示。作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军,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必须自觉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把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更好结合起来。
回顾10年来的发展历程,高校科技创新呈现更加突出“国家使命”、更加突出“主动服务”、更加突出“质量提升”等特点。注重以国家需求为导向,解决更多“卡脖子”问题;注重从行业产业实际需求中凝练科学问题,加快产学研深度融合;注重推动科技评价改革、成果转化改革,实现从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高质量发展转变。众多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坚持自主创新、前沿引领,坚持科教融合、科研育人,坚持以人为本、深化改革,解放和激发科研人员科技创新潜能,推动重大原始创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转变为先进生产力。由此不难理解,为什么过去10年来我国高校在量子通信、新冠肺炎防治、飞船材料技术、天空地遥感等许许多多领域取得了一项又一项重大科研成果。
现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面向未来,高校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人才高地与创新高地,必须激流勇进、敢挑重担,进一步释放基础研究、科技创新潜力,聚焦国家战略需要加快科技攻关。高校科研工作者应时刻心怀“国之大者”,坚持“四个面向”,发扬科学家精神,勇闯自主创新“无人区”,敢啃关键核心技术的“硬骨头”,以深厚的家国情怀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为党、为祖国、为人民鞠躬尽瘁、不懈奋斗。
自主创新惟靠矢志不渝,攻坚克难惟靠厚积薄发。只有进一步加强有组织科研,紧密围绕国家重大需求组织大任务,根据任务需要建设大平台,依托大平台组建大团队,高校特别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才能不断取得科技攻关新成果。具体到创新实践,要把项目组织从被动的“接单式”转变为主动谋划、主动服务,紧扣国家重大需求和行业产业发展需要;把平台建设从“自由生长”转变为按需培育、主动布局,围绕需求和攻关任务加强培育布局;把团队建设从“戴帽子”转变为“压担子”,在实战中发现和培养科技领军人才及其创新团队;把支撑服务从资源引导转变为综合施策,充分发挥政策、资源、评价的引导作用。
“一国之大学,当有其对于一国之任务;一代之大学,当有其处于一代之特点。”力争实现基础研究不断有重大原创突破,使技术创新真正能够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必能在实现“双一流”建设目标的同时,为建设科技强国和教育强国贡献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