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欧阳奇
2022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考察时指出,“要推动各族群众逐步实现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这是继2014年研究进一步推进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工作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对推进各民族嵌入的再次强调和进一步阐释,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方向指引,为促进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明确了路径遵循。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讲话精神,更好促进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需要从多维路径推动各族群众全方位嵌入。
1.拓展各族群众全方位嵌入的空间场域
马克思认为,空间是一切生产和一切人类活动的要素。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族群众繁衍生息的摇篮,也由各族群众在历史交往中共同开拓。各族先民在胼手胝足中披荆斩棘,在你来我往中频繁互动,在国家统一进程中形成了“五方之民”共天下的交融格局。在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族人口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分布特征不断发展,各族群众大流动、大融居的时代特点日益呈现。这一变化趋势,提供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利契机,也给出了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具体考验。
在新形势下拓展各族群众嵌入的空间场域,为人们共居共学共事共乐创造首要条件,应从地理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三方面因势利导。在地理空间上,要把握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的契机,顺应全国人口流动频繁的趋势,为各地人才奔赴边疆提供便利,与时俱进地拓展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范围。在网络空间中,要牢牢掌握主动权和主导权,力争群众在哪,民族工作就开展到哪,增进民族认同和族际互动,让互联网空间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最大增量。在社交空间里,要防止大汉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的滋生,突破以血缘或亲缘为联结特征的族群边界,创造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的有利环境,变各族群众的自发融合为自觉融入。
2.发掘各族群众全方位嵌入的文化底蕴
文化是民族的魂魄,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中华文化是各民族灿烂文化的集大成者,也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见证。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伟大作品的面世,格萨尔王、玛纳斯、江格尔等不朽史诗的书写,万里长城、都江堰、大运河、故宫、布达拉宫、坎儿井、敦煌莫高窟等宏伟工程的建成,昭君出塞、文成公主进藏、凉州会盟、瓦氏夫人抗倭、土尔扈特部东归、锡伯族万里戍边等历史佳话的传颂,“彝海结盟”“戍边屯垦”“齐心协力建包钢”“三千孤儿入内蒙”“最好牧场为航天”等当代故事的续写,“胡杨精神”“兵团精神”“老西藏精神”“塞罕坝精神”等民族风貌的弘扬,诠释了中华文化百川汇海的优势,彰显了各族群众水乳交融的力量。各民族文化的精彩纷呈为中华文化注入了博大精深的特质,各民族文化的互鉴融通赋予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风采。同时,各民族文化都属于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为枝叶,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具有兼收并蓄禀赋、历久弥新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发展的深厚底蕴,是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深层动力。
发掘中华文化底蕴,构建各族群众共有精神家园,要推动文化传承、历史学习、形象构建的系统工程。在文化传承中,既要推动中华文化发展,也要重视少数民族文化保护,还要促进各民族文化交融,把尊重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同建设和创新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有机结合起来,为增进民族融合提供源头活水。在历史学习中,要将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同中华民族史学习结合起来,在社会演进中感受我国各民族的文化交往交流交融,在巨大变迁中认知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和民族工作,将对各自民族的认同进一步升华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在形象构建中,要将学理性研究同可视化开发结合起来,既要讲透中华文化符号与中华民族形象所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又要树好政治意义大、时代气息强、接受程度高、传播范围广的文化直观符号和民族视觉形象,从而激发守望相助、手足情深的民族情感,形成人心归聚、精神相依的团结纽带,在铸牢中国心、中华魂的基础上深化各民族融合。
3.夯实各族群众全方位嵌入的经济基石
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加快经济发展、扩大经济关联是深化民族融合的物质基础,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由于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不同,各民族形成了农耕经济、畜牧经济、海洋经济等不同生产方式,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经济依存关系,形成了团结奋斗、共同发展的民族优良传统。在这种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长河中,各民族一起创造过秦汉雄风、大唐气象、康乾盛世等旷世成就,也合力推动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复兴伟业。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由56个民族共同开创的,我们明天的美好憧憬要靠56个民族集体努力。由于民族地区往往与我国资源富集区、水系源头区、生态屏障区、边疆地区、落后地区重叠在一起,因而,扩大经济关联,深化优势互补,对于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有直接影响,对于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也有关键意义。
夯实各族群众全方位嵌入的经济基石,要以加快自身发展、深化合作发展、融入国家发展为主要抓手。加快边疆自身发展,要把政策动力和内生潜力结合起来,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健全对口支援机制,壮大优势特色产业,注重兴边富民,积蓄“引进来”的地方实力。深化跨域合作发展,要在区域、民族、城乡之间实现资源、人力、技术等多元要素的科学配置,优化经济发展整体布局,在互联互通中实现合作共赢。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要把握“一带一路”建设的发展先机,契合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丰富对外开放载体,提升对外开放层次,创新对外开放体制,释放“走出去”的民族活力。
4.完善各族群众全方位嵌入的社会保障
民生是最大的政治,要使民生改善与经济发展相得益彰,要将完善社会保障当作推进各族群众深度融合的有力支撑。完善社会保障,要在公共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提供、公共政策制定中贯彻好民族融合理念。公共设施的建设,尤其要注意建好内联外通的关键道、主干道,要畅通与经济支撑带、民族风情区、开放前沿地往来的团结线、幸福路,打造横贯东西、纵跨南北的互嵌图、融合网。公共服务的提供,要重视对不同民族在教育就业、医疗卫生、养老保险、住房保障等方面的均等保障,对流动人口在这些方面的权益和福利要有效衔接、全面覆盖和同质享有。公共政策的制定,要以坚持民族平等为原则、加强民族团结为目标、推动民族互助为手段、促进民族和谐为要求,兼顾统一性与特殊性,对于特定地区、特殊民族、特别事项要采取差异性政策,避免各族群众由于语言、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差异而在职业、社交、阶层等方面容易造成的分殊固化,增加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基层治理与群众利益休戚相关,小社区蕴含大民生,要将互嵌式社区治理的探索作为促进各族群众有序融合的切入点和发力点。在互嵌式社区治理实践中,提升社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效果、能力和热情,从而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地凝聚好各族群众。在社区治理中,各族群众的积极参与,有助于大家关切的、迫切的民生问题更及时、更全面地解决;各族群众的协力参与,有助于共治和智治的有效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力提升;各族群众的齐心参与,有助于强化成员社会共同体观念,消解“异乡人”“外来者”的不适,增进“自家人”“主人翁”的体验,实现从小家到大家再到国家的情怀升华。
5.增进各族群众全方位嵌入的心理共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民族工作,最关键的是搞好民族团结,最管用的是争取人心”。争取人心,实际上就是扩大各族群众心理共识的过程,要做好从知、情、意、行四个方面促进民族融合的工作。全面的认知是产生共识的前提,要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普及化中增进各族群众对国情和“家底”的认识,加强对各族人民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关系的认识。深厚的情感是形成共识的表现,要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生活化中增进各族群众的相互依恋,强化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的心理依赖。坚定的意志是维系共识的力量,要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制度化中牢固树立公民意识、国家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激发各族群众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奉献的决心和干劲。积极的行动是已有共识的外延,要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实践化中引导各族群众自觉投身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民族融合说到底是人与人的融合,做好民族融合工作关键在党、根本在人。要在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下,做好重点群体的人心争取工作,发挥他们在促进各族群众交融中的不同作用。树立鲜明的用人导向,对政治过硬、敢于担当的优秀少数民族干部,充分信任、大胆选拔、放手使用;对在群众中影响大、在地方上威望高的少数民族代表人士,在政治上尊重、在工作上关心、在生活上照顾;对政治上靠得住、品德上能服众的宗教界代表人士,努力培养、加强引导、坚定团结。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将不同群体的人心争取工作做实做细做深,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有形有感有效,从心理层面促进各族群众的深度嵌入,构筑起牢不可破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气风发地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作者:欧阳奇,系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研究员)
《光明日报》( 2022年08月19日 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