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日报评论员 余姝满
今年全国两会“部长通道”上,科技部部长王志刚谈到,对于基础研究中路径不清楚、方法也不一定准确、失败率比较高的领域,应给予更多支持,要“宽容失败”“宽容坐冷板凳”。
营造宽松的科研环境,是推动自主创新的重要保障之一。“宽容失败”不是新提法,但也有人质疑,近些年来我国在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被“卡脖子”的问题还没解决,面对基础研究如此紧迫的形势,“宽容失败”是不是一种浪费、一种奢侈?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科技工作高度重视,把基础研究摆在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位置。在当前形势下,我们如何理解“宽容失败”尤为重要。
基础研究是从“0”到“1”的突破,不是今天砸钱明天就可以见成果的。基础研究之艰难,难就难在没有捷径可走。在基础研究领域上,“宽容失败”也是必需品。
宽容失败,首先要认识到失败并不可耻、也并非没有意义。基础研究具有厚积薄发、探索性强、进展难以预测等特点,不能操之过急,更不能急功近利。“失败是成功之母”,在基础研究上,每一点突破都是用时间“熬”出来的,每一次进步都是从不断试错中提取成功因子逐渐累积起来的。爱迪生发明电灯,据说经过了1000次实验,之前的实验中必然有一次又一次的失败。钱学森在论述科学发展规律时指出,“正确的结果,是从大量错误中得出来的”“没有大量错误做台阶,就登不上最后正确结果的高峰”。科技创新就好比是拼一幅拼图,一块一块拼,一次一次试错,最终找到所有正确的拼图将其归位,才能最终完成。
宽容失败,就是要给予科研人员再多一些的耐心、理解,再多一点时间、信心。放下“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包袱,为他们注入信心、勇气,一次次跌倒又站起,一次次向更高峰发起冲刺。科技创新就是一次次“科学探险”,当科研工作者们大胆勇闯“无人区”时,不仅需要人力、物力、财力上的支持,更需要“宽容失败”来免去一些后顾之忧,作为心理层面的支撑。良好、宽松的创新氛围是无形的激励,卸下包袱、迈开步子、敢试敢错、敢闯敢干,才可能最大程度上实现“0”到“1”的突破。
宽容失败,意味着尊重科学,按科学规律办事,但不是纵容、放任失败,更不是无原则、无底线、无条件。如果打着基础研究的名号,让科研经费付诸东流,让机会主义甚至科研造假等行为大行其道,那是要坚决杜绝的。科技部深入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规划,在创新环境建设、人才评价方面实施了一系列改革举措,对于科学研究既要宽容失败,又要严肃惩治弄虚作假行为,倡导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共同营造宽容失败、潜心研究的科研氛围。
基础研究是一场接力长跑。引导科研人员发扬“咬定青山不放松”“板凳甘坐十年冷”的科研精神,需要放眼长远,搭建良好的创新生态,让“宽容失败”成为创新主体们的盔甲与后盾,让他们敢于“第一个吃螃蟹”,向科技高峰不断发起挑战和冲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