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日报评论员 余姝满
江岸区的岱家山科创城,拥有200多家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是一片创新活力涌动的科技创新试验田。突破“信任危机”的汉烯科技、迈过“转型阵痛”的毳雨环保、加速“走出襁褓”的静磁栅……这里有鲜活案例、有深刻启示,一家家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跨过沟沟坎坎,从“小散弱”变身为专精特新“小巨人”。
今年全国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支持和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从“创新主体”转变为“科技创新主体”,表明企业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地位迈上新高度。
科技创新主体,不以大小、块头区分,不以出身论英雄。然而现实中依然存在一些偏见,认为科技创新之路漫长且充满风险,中小企业难以活下去,因此有的地方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不愿推一把、扶一把、拉一把。
中小企业作为科创主体,也有自身的优势和打法。船小好掉头,中小企业善于捕捉商机、抓住时机,勇于变化、收放自如,灵活性较高、弹性较强。不少中小企业规模不大,却小而不凡,专注“小赛道”,把自己打造成掌握独门绝技的“单打冠军”“配套专家”,闯出了一片广阔天地。
科技创新不是单打独斗,苦练内功之外,也需要良好的创新生态环境。培育一个“科创幼苗”,从长远来看,相当于培育一个发展引擎。但“科创幼苗”在成长初期,体量小、抗风险能力弱、淘汰率较高,光靠投入资金、政策扶持是不够的。呵护好“科创幼苗”,需要肥沃土壤、阳光雨露,也需要细心栽培、用心守候。同时,中小企业的创新要考虑差异化,不能患上创新急躁症,一哄而上往往会落得个潦草散场。
创新之路,是闯关升级。“一夫当关”的大型企业要敢于领军,“千军万马”的中小企业也要敢于冲锋。激发更多中小企业勇当创新主体,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迸发出更强大的创新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