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进行专门部署,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同时强调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完善人才战略布局,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这些新表述、新要求,为我们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他明确提出“在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面向未来,我们要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牢固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以产业需求为牵引,实行更加开放、更加便利的人才引进、培养政策,打造良好人才创新生态环境,稳步推进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举措落实落地。
1、建设好高水平人才高地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世界发展大势和历史机遇,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对加快建设人才强国作出的顶层设计和战略谋划,意义深远,责任重大。
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是紧抓全球人才流动新趋势历史机遇的重要战略举措。近年来,全球政治经济格局加速演变,经济优劣势区域重新布局,人才的战略性地位和价值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全球人才流动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人才流动规模不断扩大,流动速度持续提高;区域化和局部化人才流动趋势明显,欧洲国家、亚洲(特别是东亚)国家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人才集聚型”全球城市;全球人才流动伴随明显学科特征,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成为人才流动活跃度最高的领域。我国经济与研发环境持续改善,人才回流拉力提升,已经开始迎接海外科技人才回流高潮。《2020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显示,2020年,向国内岗位投递简历、有意在国内发展的海归人才数量较2019年猛增33.9%,增幅远高于2019年的5.3%、2018年的4.3%的同比增幅。
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战略支撑。当前,国际形势错综复杂,政治经济格局加速演变,产业链供应链面临重塑,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对于维护国家战略利益、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前所未有的紧迫性。国际竞争、科技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离不开高水平人才的支撑和引领。建设好高水平人才高地,全面集聚战略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团队,以人才引领科技创新、支撑产业竞争,带动区域协同发展,为我们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强大动力,必将重构国际人才竞争、科技竞争新格局。
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将为建设好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贡献中国方案。16世纪以来,全球先后形成了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美国等5个科学和人才中心,它们以不同方式聚集了一大批顶尖科学家,产生了一大批顶尖科技创新成果。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交汇发展,我们面临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和严峻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综合考虑,可以在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一些高层次人才集中的中心城市也要着力建设吸引和集聚人才的平台”。这是党中央对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顶层设计和战略谋划,必将为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全球人才事业发展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
2、深刻把握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的本质要求
人类历史上,科技和人才总是向发展势头好、文明程度高、创新最活跃的地方集聚。高水平人才高地是各类卓越人才的高度聚集地,这意味着高水平人才高地城市(及城市群)将成为科技创新、产业集聚、经济增长、改革开放的主阵地。只有深刻把握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的本质要求,方能自觉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去谋划和推动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
深刻认识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的战略目标。高水平人才高地代表着顶尖人才的高度集聚,科技创新的高度活跃,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北京、上海和粤港澳大湾区的区位优势明显,经济基础雄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国家实验室和全国重点实验室、高新技术企业云集,是我国参与全球科技创新竞争的支柱,具备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的基础条件。在三地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在一些高层次人才集中的中心城市着力建设吸引和集聚人才的平台,不仅仅是将特定城市建设成为高水平人才高地,而是要使三地在构建新时代人才发展“雁阵格局”中充分发挥“头雁引领”关键作用,辐射带动区域协同发展。归根究底是要“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实现“到2035年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高水平人才队伍位居世界前列”的战略目标,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做好人才准备。
准确把握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的正确政治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做好人才工作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不断加强和改进知识分子工作,鼓励人才深怀爱国之心、砥砺报国之志,主动担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责任。”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是新时代人才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的决定性要素,是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前提。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和党管人才的原则,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优先位置,大力建设战略人才力量,团结各行各业人才,使人才自觉地投身到党和国家的事业当中。
全面贯彻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的重大判断,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人才强国、什么是人才强国、怎样建设人才强国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为我们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推进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是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抓手,必须深入贯彻党和国家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坚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营造有利于释放人才创新创造活力的创新氛围。
3、持续深化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创新,为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提供有力支撑
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是我国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内在需要,也是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科技自立自强战略的必由之路。我们要深刻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不断加强人才工作战略谋划和政策创新,加快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为我国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提供战略支撑。
始终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这是做好人才工作的根本保证。党管人才是保证新时代人才工作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的根本要求。要深刻认识加强新时代人才工作、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的战略意义和全局意义,牢牢把握新时代人才工作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要加强对人才工作的政治引领,不断加强和改进知识分子工作,鼓励人才深怀爱国之心、砥砺报国之志,着力把党内和党外、国内和国外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中来,努力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
持续深化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破”得不够、“立”得也不够,既有中国特色又有国际竞争比较优势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还没真正建立。他强调,要“打通人才流动、使用、发挥作用中的体制机制障碍”“使各方面人才各得其所、尽展其长”。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是构筑人才制度优势、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之举。近年来,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尤其注重破除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服务、支持、激励等方面的体制机制障碍,向改革要动力。如北京围绕首都发展、引进和服务海外高层次人才、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等方面陆续出台系列人才政策。面向未来,三地更要紧抓加快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的重大机遇,用足用好国家赋予的人才发展各项政策措施,持续推进符合地方特点的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着力解决人才权限、评价使用、科研管理、成果转化等突出问题,加快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有利于人尽其才的使用机制、有利于人才各展其能的激励机制、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竞争机制。
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战略人才站在国际科技前沿、引领科技自主创新、承担国家战略科技任务,是支撑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建设战略人才力量作为重中之重来抓。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要继续将建设战略人才力量作为加快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的重点任务进行谋划,充分发挥三地高校和科研院所集中等优势,加强国家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高新技术企业等科技创新主平台主阵地建设,加强跨地区、跨行业、跨领域、跨单位科研团队建设和项目合作,为战略人才集聚、培养打造国际一流的创新平台。围绕国家重点领域、重点产业,组织产学研协同攻关,在重大科研任务中培养战略领军人才。
坚持完善有利于激发人才活力的软硬环境。全球引才竞争,实质上是人才发展环境的竞争。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积极营造尊重人才、求贤若渴的社会环境,公正平等、竞争择优的制度环境,待遇适当、保障有力的生活环境,为人才心无旁骛钻研业务创造良好条件”。高水平人才高地要集聚全球高端人才和智力资源,必须拥有“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的人才生态环境,这是释放我国人才创新创造活力的重要基础保障。要持续深化人才评价使用机制改革,在创新科研成果评定、职称评聘等方面的改革中取得新的进展;要统筹加强人才服务体系建设,坚持以高品质、便利化的综合创新提升城市软实力;还要持续改善“硬环境”,加快优化“软环境”,真正帮助各类人才解除后顾之忧,不断增强各类人才的归属感,为人才心无旁骛钻研业务创造良好条件。
(作者:贺飞、原帅,分别系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首都高端智库研究员、副研究员)
《光明日报》( 2023年05月08日 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