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媒体时评

基于贵州“村BA”“村超”分析,深刻把握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逻辑

发布时间:2023年07月17日18:42 来源: 贵州民族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要做看得见、摸得着的工作,也要做大量“润物细无声”的事情。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各项工作都要往实里抓、往细里做,要有形、有感、有效。从2022 年夏天开始至今,贵州“村BA”“村超”让各族群众共享文体盛事,为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新的路径,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鲜活案例。

在中华文化发展进程之中,各民族文化共同汇聚成交相辉映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精髓不断凝练为中华民族的标识符号,是我国各民族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纽带。“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从这一意义上讲,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文化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内容。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要义之一,增强文化认同需要各族群众从认知上了解文化、情感上接纳文化、行为上传承文化,各项工作都要往实里抓、往细里做,要有形、有感、有效。

“有形”,就是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看得见、摸得着。文体活动作为一种载体,对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具有正向的、无形的引导作用。“村BA”“村超”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搭建了平台和场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载体,球场上不同村寨群众富有民族特色的表演,外地游客和当地群众一起手牵手,围成一圈又一圈唱跳民族歌舞,有效增进彼此之间的浓厚情感,生动诠释了“民族团结一家亲”的丰富内涵。

文化的核心功能是塑造认同,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政治认同的坚实基础。中华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包含丰富的增进情感认同、增强民族自信的思想元素,蕴含着凝聚人心、整合社会的磅礴力量,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促进文化认同和政治认同的思想资源,从中汲取认同的力量。“村BA”“村超”以体育搭台赋能农文旅体融合发展,通过文化交流、特色活动等传播方式,吸引数十万外地观众和游客参与,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增强了各族群众的文化认同,成为贵州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体现。

“有感”,就是要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做得“润物细无声”。“留得住的乡愁”既隐藏在绿水青山中,也停留在乡音味蕾上,更沉淀在我们共同的文化基因里。“村BA”“村超”、歌舞表演等文体活动能够促进各族群众对民族文化的情感依托和价值认可,有利于提升各族群众之间的凝聚力,对增强文化认同具有积极作用。

文化认同的核心是价值认同,在于形成价值共识。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共识。文化认同的核心要义就是增进和坚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自信。“村BA”“村超”“村歌”等文体活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并对其文化内涵进行了符合时代意义的诠释。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和谐,“村BA”“村超”虽然是竞技类赛事,但参与这一赛事的比赛双方都强调“友谊第一、比赛第二”,观众之间也能和谐相处,球场上选手们争分夺秒挥汗如雨,球场下观众敲锣击鼓高呼加油,展现出了各民族之间和谐共处的美好画面,其内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和谐精神高度契合,有助于增进各族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有助于巩固各族群众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思想基础。

“有效”就是要通过“有形”“有感”中看得见、摸得着和大量“润物细无声”的工作,切实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实效性。“民族工作能不能做好,最根本的一条是党的领导是不是坚强有力。”党的领导是实现各民族大团结的根本政治保证,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体实践中,贵州充分发挥党的领导作用,推动各项工作往实里抓、往细里做。如在台江县台盘乡台盘村“村BA”赛事开始前,当地基层党组织召集群众共同商议,带动村内外更多人共享文体活动。此外,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虽然是人们在日常生产生活过程中产生的,但也离不开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榕江县“村超”这项乡村体育赛事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从队伍组织、赛程安排到节目表演、奖励奖品,所有环节均由村民自发组织、自行决定、自行实施,从表面看来,党委政府在其中的作用并不凸显,但“不凸显”并不代表“缺席”,而是更高水平的“在场”。

“村BA”“村超”通过共建赛事平台、共享文化成果,实现了民族文化和现代体育的结合,为各族群众加强交流、增进感情、促进和谐添砖加瓦,有助于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

作者:黎海波(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千傲(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王舒娴】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