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媒体时评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要牢牢把握好六个关系

发布时间:2024年06月20日21:24 来源: 《人民论坛》

【摘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一重要论述的精髓要义和方法要求,牢牢把握好理论指引与实践探索的关系,牢牢把握好先立后破与统筹兼顾的关系,牢牢把握好科技自立自强与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关系,牢牢把握好既要有雄心壮志、积极抢位发展与又要立足实际、善于错位发展的关系,牢牢把握好“从0到1”的独创和突破与“从1到100”的发展和升腾的关系,牢牢把握好传统赛道再创辉煌与新兴赛道弯道超车的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今年两会期间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一重要论述,对各地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方法论指引。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一重要论述,蕴含着唯物辩证法的深刻内涵,具有极强的政治性、战略性、指导性和针对性。其政治性,体现在坚持全国一盘棋思想;其战略性,体现在牢牢抓住了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来谋篇布局;其指导性,体现在抓住了对各地均适用的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方法论和一般规律;其针对性,体现在遏制住了一些地方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不良倾向。

因地制宜,本质是实事求是、求真务实,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坚持因地制宜,就是要牢牢把握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的要求,坚持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而不是从主观意愿出发,用全面、辩证、发展的眼光去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实际出发确定发展思路和发展举措。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一重要论述的精髓要义和方法要求,在实际工作中认真贯彻落实。

观势者明,析势者智,顺势者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东北资源条件较好,产业基础比较雄厚,区位优势独特,发展潜力巨大。当前,推动东北全面振兴面临新的重大机遇: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有利于东北把科教和产业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构建新发展格局,进一步凸显东北的重要战略地位;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强化东北的战略支撑作用。”这是对东北区情的深刻把握,也是“跳出东北看东北”、从国家发展大局中把握东北战略地位,并因地制宜为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开出的良方。

站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这一时间节点,奏响新时代新征程上东北全面振兴交响曲,务必要深刻洞察世情国情,把握历史主动,抢抓历史新机遇,塑造发展新优势。我们要坚定不移将“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理念在东北全面振兴的战略全局中引向实践深处,引向产业全链,引向社会终端。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以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要牢牢把握好六个关系。

牢牢把握好理论指引与实践探索的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概括地说,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是具有前瞻性的新的生产力理论,是对新时代我国生产力发展实践作出的理论概括,深化了对新发展阶段生产力发展规律的认识。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指明了新质生产力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内涵,深入回答了什么是新质生产力、要发展什么样的新质生产力的问题;高度肯定了创新在生产力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深入回答了为什么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怎样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作用的问题;深刻指出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标志和现实路径,深入回答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所在和怎样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对于我们按照规律加快新质生产力发展、加快科技创新步伐、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具有重要而根本的指导意义。

新质生产力在高质量发展实践中形成,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项全新事业,既要坚持以习近平经济思想为指导,也需要各地在实践中大胆探索,不断创新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运用于实践的新路径和新模式。理论为实践的深入发展提供指引,实践为理论的丰富完善提供支撑。无论是加强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还是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无论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形成与发展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还是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培养急需人才,都需要各地在习近平经济思想指导下,在实践中对发展路径、发展方式、发展动力、发展领域等进行开拓创新,寻求有效解决新矛盾新问题的思路和办法。与此同时,各地情况千差万别,发展新质生产力并不存在统一模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为各地的实践探索提供了行动指南和科学方法。具体到一个地方发展新质生产力,要结合本地具体实际,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进行创造性落实,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比如,在工业发达区、生态敏感区和粮食主产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路径必然不同;在长三角地区、中西部地区、东北地区等,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方向上也必然存在差异。而各地丰富的实践探索,又会促进习近平经济思想的与时俱进和创新发展,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

牢牢把握好理论指引与实践探索的关系,要在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科学指导下,根据各地实践发展不断深化认识、大胆探索,努力创造可复制、可推广的新鲜经验,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新的生产力理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牢牢把握好先立后破与统筹兼顾的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时所强调的“先立后破”,既是对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解决改革发展稳定一系列问题的重要方法论。生产力的演进是一个破旧立新的动态过程,表现在产业上就是代表传统生产力的产业逐渐被淘汰退出市场,代表新质生产力的产业逐渐在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其中,“立”是“破”的前提,不立不破。在新产业、新模式并未确立、新动能尚未形成之前,不宜操之过急地破除旧产业、旧模式、旧动能,否则难免会破坏原有经济结构,影响经济发展的持续性和社会发展的稳定性。

比如,以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就不能一蹴而就。既要有一个绿色清洁的环境,也要保证生产生活正常进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不能把手里吃饭的家伙先扔了,结果新的吃饭家伙还没拿到手”。“破”是“立”的必然结果,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立起来了,必然要求旧产业、旧模式、旧动能退出市场,也就是打破旧束缚,才能给新生事物腾出发展空间。只立不破,该立的最终也难以立起来。果断淘汰落后产能和过时技术,才能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创造良好条件。“立”与“破”对立统一,其矛盾运动,形成了促进事物向前发展的动力。注重立与破的系统性和协同性,该立的要积极主动立起来,该破的要在立的基础上坚决破,才能写好创新这篇大文章,不断促进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孕育壮大。

统筹兼顾是坚持系统观念的重要体现,就是既要总揽全局、统一规划,更加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着力推进、重点突破。比如,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不能把传统产业简单当成“低端产业”一退了之,而应把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统筹起来,汇聚多方合力,在有效统筹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先立后破与统筹兼顾是内在统一的,在先立后破的过程里,需要牢牢把握统筹兼顾的方法,这样才能实现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的充分确立和旧产业、旧模式、旧动能的有序退出。在坚持统筹兼顾的过程中,要时刻明确“立”的方向和“破”的重点,这样才能有的放矢,保持正确的发展方向。把握好先立后破与统筹兼顾的关系,要牢牢把握“传统”与“新兴”产业间“守”与“创”的辩证关系,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和生产力发展水平质的提升。

牢牢把握好科技自立自强与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关系

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处理好若干重大关系,其中之一就是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的关系。发展新质生产力,同样必须把握好科技自立自强与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关系。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和必然选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并对其进行适应性改造,加强自主创新,迅速缩小了产业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当前,在一些国家不择手段打压我国科技发展,搞各种形式的“脱钩断链”“小院高墙”的背景下,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只有这样,才能在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狂风暴雨、惊涛骇浪中增强我国的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

科技自立自强和高水平对外开放不是对立的,强调科技自立自强绝不是闭关锁国,而是要更好联通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实现更充分的国际交流合作。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任何时候都不会动摇。过去我国经济发展是在开放条件下取得的,未来我国发展新质生产力也离不开世界知识和技术的交流与共享,在开放发展中加速新技术的引进、孵化和应用。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有利于优化产业发展环境,更好吸引国际创新要素向中国聚集,吸引国外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参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夯实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制度和人才基础,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更为坚实的科技和人才支撑。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也有利于让世界分享中国的发展机遇,实现共同发展。比如,中国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和发展新能源产业,促进了世界范围的新能源汽车、风电、光伏等领域技术进步,为世界各国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挑战、改善全人类的总体福祉作出了积极贡献。

把握好科技自立自强与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关系,就要既坚持独立自主、自立自强,怀揣“把自己的事业办好”的坚定底气,又要坚持不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保持“开放的大门永远是敞开的”广阔胸襟。在自主中谋求发展、在开放中坚持自主,同时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才能走好自己的路、办好自己的事,在中国与世界的良性互动、互利共赢中更好地开创未来。

牢牢把握好既要有雄心壮志、积极抢位发展与又要立足实际、善于错位发展的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考察时指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既要有雄心壮志,积极抢位发展,又要立足实际,善于错位发展。”这为我们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夯实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产业基础提供了科学方法论指引。抢位发展是一种竞争性发展策略,强调提前布局,强调前瞻性思维和战略性规划,要求主动掌握并运用新兴技术,确保在产业变革中获得先机。从改革开放之初经济特区“杀出一条血路”到新时代华为公司“冲出重重包围”,从高铁“一骑绝尘”到数字经济“一枝独秀”,中国人民不断续写“风景这边独好”的发展奇迹,靠的就是“闯”的精神、“抢”的意识、“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发展,不争先就不会领先,不抢位就不会进位。只有以超前眼光敏锐捕捉机遇、抢占先机、主动出击,对那些体现生产力新质态的产业,有雄心壮志,主动谋划、靠前布局,才能占据先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产业变革中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积极抢位发展,才能抓住机遇,将科技创新的“势能”转化为生产力的“动能”,占据市场和技术的有利位置,占领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发展的制高点。

错位发展是一种差异化发展策略,强调找准位置,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扬长避短,突出特色。实践表明,一个地方要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必须找准定位、明确方向,整合资源、精准发力,下大力培育各自的优势特色产业。不顾实际、盲目跟风,带来的往往是产业雷同、恶性竞争。同时,错位发展也是一种补位,其实质是协同发展、联动发展。善于错位发展,关键要在发展全局中找准自身定位,利用比较优势发展适合本地的产业,在立足本地实际的基础上着力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把握好既要有雄心壮志、积极抢位发展与又要立足实际、善于错位发展的关系,要牢牢把握自身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定位,可以说,抢位发展与错位发展,两者相辅相成、并行不悖。如果只重视抢位发展不重视错位发展,或者只注重错位发展而忽视抢位发展,必然造成左支右绌、顾此失彼的局面。为此,要正确认识自身的比较优势和短板,制定适合的发展策略,在新技术、新市场、新模式上抢先一步。同时,不能脱离实际,把大量资源投到自己并无核心竞争力的领域,而应侧重于根据自身比较优势寻找在市场中的独特位置和未被充分利用的机会,利用创新思维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强、人强我优”的错位发展优势。

牢牢把握好“从0到1”的独创和突破与“从1到100”的发展和升腾的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强调,“要把原始创新能力提升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四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创新是其中一个关键变量”。“从0到1”的独创和突破,包括获得前所未有的重大科学发现、创造前所未有的重大技术发明、开辟前所未有的产业新方向、实现发展理念的新跨越,具有理论水平更高、发展前景更广阔等特点,是增强科技引领作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石。当前,国际竞争向基础研究领域前移,科学探索不断向宏观拓展、向微观深入,交叉融合汇聚不断加速,一些基本科学问题孕育重大突破,可望催生新的重大科学思想和科学理论,产生颠覆性技术。加强“从0到1”的基础研究,开辟新领域、提出新理论、发展新方法,取得重大开创性的原始创新成果,是国际科技竞争的制高点,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动力源,有利于形成关键领域先发优势。

科技创新绝不仅仅是实验室里的研究,而是必须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生产力。“从1到100”的发展和升腾,代表着科技成果转化进入市场,是从理论研究走向产品市场,从“书架”走向“货架”的过程。2015年以来,我国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发布了《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若干规定》,制定了《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形成了从修订法律条款、制定配套细则到部署具体任务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三部曲”,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科技成果转化的高度重视,也为科技成果顺利转化形成现实生产力提供了法律保障、政策保障。

发展新质生产力没有“从0到1”,就是“无源之水”;没有“从1到100”,就是“纸上谈兵”。把握好“从0到1”的独创和突破与“从1到100”的发展和升腾的关系,就要健全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研发再到产业化的全链条布局,实现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双轮驱动。要完善对基础研究和原创性研究的长期稳定支持机制,特别是注重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创新,取得更多“从0到1”的突破;同时,及时把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上,加快破除制约科技成果转化的种种关隘,通过改革创新促进创新链、产业链和市场需求有机衔接,加速实现“从1到100”的产业化应用,使创新之“花”结出丰硕之“果”。

牢牢把握好传统赛道再创辉煌与新兴赛道弯道超车的关系

我国传统产业积淀深厚,种类多、体量大、市场广、产值高,在诸多领域积累了丰富经验,作为我国产业体系的基本盘,具备较为突出的国际竞争力,在产业链供应链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关键角色。从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看,一些国家没有处理好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关系,出现了产业空心化等问题,对经济增长影响较大。随着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牢牢扭住自主创新这个“牛鼻子”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在巩固存量、拓展增量、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上下功夫,可以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推动传统产业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既能发展新质生产力,也能为新兴产业提供坚实支撑。这充分说明,在传统赛道上,我们完全可以再创辉煌。

与此同时,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改变世界。以自动化、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新技术,赋予人类社会新的文明标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领未来发展的新支柱、新赛道”,“要抢抓机遇,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弯道超车”。当前,我国新兴产业优势正在逐步形成,未来产业蓄势待发,实现弯道超车面临重大机遇。我国新能源汽车之所以能实现弯道超车,关键就在于以科技创新实现动力变革和动能转换,开辟了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了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传统赛道与新兴赛道不是非此即彼,而是相互支撑的关系。矿产资源业、建材产业、制造加工业等传统产业是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基础,离开传统产业,很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就不能得到充分发展,甚至会出现产业链供应链“断链”现象。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传统产业演化升级的方向。今天的传统产业,经过改造升级,也可能成为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正是在传统产业不断改造升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中,新质生产力实现了量的积累乃至质的跃升。

把握好传统赛道再创辉煌与新兴赛道弯道超车的关系,不能只盯着“新三样”,不能大呼隆、一哄而上,而要深刻把握新发展阶段的新特征新要求,坚持把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作为主攻方向,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手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推动制造业加速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现代化水平。对于传统产业,要加快推动数字化转型、智能化改造。对于新兴产业,要加快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应用,推进应用场景建设,促进新兴产业集群化发展。未来产业是决定未来经济版图和产业竞争格局的关键变量。要尤其重视培育发展未来产业,以应用场景为牵引,鼓励多条技术路线并行探索、同台竞争,开辟产业发展新赛道,塑造未来竞争新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东北是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门户,在我国加强东北亚区域合作、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以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就要有胸怀天下的格局和视野,有融入全球参与世界竞争和资源分配的魄力与意识,进一步强化前沿意识、开放意识,统筹贸易、投资、通道和平台建设,积极对接国内国际市场需求,充分释放跨境运力潜能,不断完善互联互通网络体系,不断完善开放平台体系;就要持续加强区域合作与交流,与其他区域板块和区域重大战略对接和交流,推动南北互动、东西交融,真正从中国的“一隅”迈向世界的“前沿”,以更加主动的姿态积极推动建设开放型市场环境,以高水平对外开放形成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汇聚起全球范围内的优质发展资源、发展要素,不断提升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产业吸引力、市场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

方向明确,路径清晰,实干为要。站在中国经济发展的新方位,我们对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光明前景充满期待、充满信心。

来源: 《人民论坛》2024年第11期

作者: 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高级编辑 方江山

(本文是作者在吉林省吉林市召开的第十九届中国经济论坛上致辞发言全文的一部分内容)

【主要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人民日报》,2024年3月6日。

②习近平:《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求是》,2024年第11期。

【责任编辑:伍佳佳】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