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东去,千年流转。“巴蜀出鬼才,荆楚出天才,吴越出人才,长江的每一朵浪花都不会是重复的”“我个人的文化完整性,由黄河和长江共同构成”,近日在湖北武汉举行的“遇见长江”长江文化周上,名作家们对长江的表白,碰撞出的思想火花,让长江文化艺术季再掀起一波热搜话题和关注高潮。轰动了很多人朋友圈的开幕式烟花秀,光影盛宴与时代记忆交融的“电影周”,把爱唱给长江听的“合唱周”,书画长江文脉奔流的“阅读周”,一波接一波的文化盛宴,恍如长江一浪接一浪的波澜壮阔,让充满文化生命力的长江以多彩的姿态呈现在世人面前!
涛声依旧,卷起千堆雪,奔流不息的长江滋养孕育了源远流长的稻作文化和长江文化,对于中华文明的延续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她已经奔腾了千年万年,她沧桑的历史、美丽的故事、灿烂的文化,已经凝固在博物馆、教科书和公共记忆中,这不变的容颜,家喻户晓人所周知,为什么我们每一代人、每隔一段时间,都仍要借助这盛大的仪式去重新遇见她、认识她?
长江后浪推前浪,每一朵浪花都不一样,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江。长江文化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知识点”,不是陈列在博物馆中的遗迹,她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丰富的内涵,值得每一代人去重新认识和再生产、再发掘。柯林武德说,一代思想史都是当代史,每一代人遇见的长江,都是新的。长江的文化面孔看上去虽然容颜依旧,但当不一样的一代人去遇见她时,总能有很多新的发现。希尔也说:每一代人都要重写历史,因为过去虽然没有改变,但是现在改变了,每一代人都会提出关于过去的新问题,提供不同的文化视角!
这场绵延两月的“长江文化艺术季”,是这代人向长江母亲文化致敬,是一场文化溯源寻根,一场文化感恩,一场文化展示,更是一场对长江文化的再发掘、再生产,是当代人在合唱、阅读、写诗、看展、旅游中与文化母亲的深情对话。还记得9月14日那场照亮了半个武汉的烟花秀,那璀璨的烟花,现代的科技手段和艺术形式,点亮的不仅是长江,更有过去看不见的文化天空和历史视野。那一晚,不仅武汉的夜晚刷遍了朋友圈,星空下的长江浩瀚夜色,也惊艳了世界,原来长江这么美,长江文化有如此的亮色!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江,我生在长江边,喝着长江水长大,离我家不远的地方,就是张若虚当年写“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的地方,塑造了我的文化想象力。那代人的江月,等了千年,等到了今天与武汉的烟花同框。求学时坐着轮船延着江水从扬州到江城,来回走了好几个冬夏,新一代人再写长江时,可能已经不会有“夜半钟声到客船”的客轮意象,而都是飞速的高铁。此次长江文化艺术季,与长江文化深度融合的现代科技被用了极致,“万千灯火点亮长江,浪涛奏响华彩乐章”的壮美奇观,琴台大剧院青春版的《梁祝》,吉庆街上再现的“宋代点茶”,是不同时代长江的奇妙遇见。
今天的长江文化,是现代科技与古典传统交相辉映的文化,这一代人,用新科技去呈现长江的美丽、保护长江的绿色、提升长江的文化自信。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江,我最直观的感受是,过去遇见长江,人们多是以“什么可以为我所用”的索取者视角去看待:鱼有多少种,鱼可以怎么吃,沙可以怎么挖,水产如何成为经济,水如何被最大限度地开发。水是路,水是资源。而如今的人们谈到长江,更多带着一种“我们能为长江做点什么”“如何保护长江”的反哺者姿态去看待,这代人把反哺和保护长江看作自己的使命。“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探索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子”,长江文化带上,湖北和武汉交出了一份优秀的答卷,大江大湖大武汉,以长江命名城市,把长江当成一座城市的生命!
从“文化艺术”层面阐释和发掘长江,是生生不息文明进步的深刻体现。在过去,人们更多是把长江当成一种物质资源,经济发达了,城市发展起来了,人们的观念水位提升了,开始把文化置于优先位置。吃饱饭,富起来了,才有了谈文化的资本,在深沉的文化视角中重新发现母亲河、发现自己,并找到更深沉的文化自信的力量。中国人奋斗了千年,从长江母亲身上汲取了无数营养之后,终于让自己有了在物质和文化上反哺长江的资本。长江就在那边,奔流在我们的身边,但只有一个国家、一代人站在某种文化高度,才能读懂那些文化,发掘出那些沉默的文化遗产中包含的精神基因。就像一个在母亲的哺育和挺举下成长起来的孩子,长大成人有了强大能力后,开始反哺亲爱的母亲。
一个同样生在长江边的作家说,人类基本上是伴水而居渐渐发展起来的。人类对水的梦想,既是实用的,也有想象的。对江河湖海、对水源水系的认识和思考,实际上是提供了对国家、民族历史发展进程的一个新的视野和启示。文化包含着一种想象力,这场长江文化艺术季,以时代为背景,扩展着人们对长江的想象。这场文化盛宴将在“唯见长江”艺术季中闭幕,啊,朋友,轻舟已过万重山,唯见长江天际流,那代人的浪漫,这代人的梦想,在每一朵都不一样的浪花中闪闪发光!
(作者曹林系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