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评论 > 东湖观点

更多

曾春光:国产新药"市场失败"凸显政策缺陷

发布时间: 2008-07-22 15:38   来源:    进入电子报
  近日,治疗高血压的“医保”病人刘先生陷入用药的两难选择:一边是专家推荐的疗效甚好、价格相对较低的国产新药“依叶”,但不能报销;一边是可以报销的进口药,专家认为其疗效不如“依叶”、且价格昂贵。因为,按照我国对新药进入医疗保险必须有“超过两年临床使用时限”的硬性规定,“依叶”目前尚不能进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业内人士担心,投入4亿多元研发的“依叶”也将重蹈石药集团新药“恩必普”之“科研成功、市场失败”覆辙。(市场报7月15日报道)
  有专家认为,自主研发的创新药不能直接进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药品招标采购分为三个层次,即专利药品、原研药品和仿制药品。而在定价上,原研药是仿制药的10倍以上,专利药是仿制药的几十倍……这些现行政策,出发点是好的,充分保证了药品的安全。但由于政策过于生硬,在以企业为主体倡导自主创新的当下,却成了中国医药企业羁绊,严重制约了国内医药企业研发新药、严重滞后了我国医药产业自主创新的步伐。
  早在2007年10月14日,由河北省知识产权局在北京举办的“推进中国医药产业自主创新市场化高层论坛”上,来自国家发改委、科技部、知识产权局等单位的专家和官员就表示,中国医药产业在自主知识产权创新方面还存在政策障碍。与会专家介绍,中国目前政策仅对化合物专利药品给予特殊政策,客观上使得中国原创药物市场地位远低于进口专利药品,甚至低于已过专利期的国外原研药品。
  与“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一类新药难进《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直接进口、外资企业生产、国内仿制的“外国药”却“长驱直入”,依靠较早或直接进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主导着我国医药市场,占据我国处方药市场50%以上。由于自主研发的创新药“叫好不叫座”,我国医药行业平均研发投入率不到发达国家的5%,国内制药企业大都热衷于申报可直接进入《国内医保药品目录》的仿制药,不愿研发新药。这样,没有资金,所以依靠仿制;做仿制药,又无法积累研发资金……我国医药行业的研发创新陷入了恶性循环,引人深思。
  目前,国内企业和国外企业最大的差距不是在营销或者其他方面,而是在研发方面。在过去的政策环境下,药厂严重地忽略了研发这个环节。有关规定要求企业研发投入须达到销售收入的3%,但我国医药企业的研发投入仅占销售收入的1%左右,而跨国制药巨头的研发投入一般都占销售收入的15%左右。2005年我国医药企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只有43。4亿元人民币,而美国辉瑞公司当年的研发投入达到74。42亿美元,一家公司的研发投入已是我国全部产业研发投入的十几倍。
  毋庸置疑,国产新药“科研成功、市场失败”凸显了政策的缺陷。当然,有缺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逃避它。所以,我们不应一刀切地执行政策,而应充分考虑许多医药界人士的呼声:建立自主创新药的市场优先准入机制,比如恢复曾经执行过的鼓励政策,让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一类新药自然进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优先纳入政府采购目录;在药品招标中直接备案、进入医疗机构。
  其实,如果一个我国社会长期处于“科研成功、市场失败”的状态,把一些国内药企排斥在发展之外,那么势必影响医药产业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需要检讨现行政策,从根本上扭转国产新药“科研成功、市场失败”的尴尬局面,《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应该成为鼓励更多企业对创新药的研发加大投入,引导“中国药”走出“仿制圈”的“政策杠杆”,尽快将“依叶”们纳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让企业“科研成功”就有好的“市场回报”,让“医保”病人不再“陷入用药的两难选择”,也让普通患者得到更广泛的保障。
  稿源:荆楚网
  作者:曾春光
(本文来源: 编辑:吴双建)
关键词:曾春光;医药

湖北焦点

国内要闻

娱乐推荐

荆楚网版权相关声明:
① 本网欢迎各类媒体、出版社、影视公司等机构与本网进行长期的内容合作。联系方式:027-88567716
② 在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果本网转载的稿件涉及您的版权、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妥善处理。联系方式:027-88567711
③ 本网原创新闻信息均有明确、明显的标识,本网严正抗议所有以"荆楚网"稿源的名义转载发布非荆楚网原创的新闻信息的行为,并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④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鎰熻阿鎮ㄧ殑娴忚锛-鑽嗘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