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张贤达 来源:荆楚网
各方面条件都很优秀,最后却成了没有理想对象的“剩女”,这种现象越来越普遍出现在都市女性身上。表面上看,大龄女嫁不出去只是个人的婚姻观问题,可背后却展示出这个社会的无数风景。
目前,在中国的许多大中城市里,有这么一群人,她们气质高雅,工作稳定,既有不菲的薪酬,身边又不乏优秀的男士,但是她们却在谈婚论嫁时成为“孤单一族”。她们被社会称作“剩女”。“剩女”音同“圣女”,暗指这些女性有高洁的学识气质,却被无奈地抛到了单身贵族的行列。
“剩女”是教育部2007年8月公布的171个汉语新词之一。社会上“剩女”那么多,人们难免疑惑,剩女是怎样“炼”成的?有的人说,“剩女”不是被制造,而是“自造”。不是一个女人自己造,而是整个女性群体合力制造。在各种媒体上,我们已经耳闻目睹了太多剩男剩女的故事。似乎有这样一个有趣的转向:对于都市里的剩男剩女,舆论对他们的态度,从认为是一种社会问题,转为现今的欣赏和羡慕。
事实上,“剩女”的日子并不好过,他们往往是焦虑地独处着。比她们年纪大的女人早就当妈妈了,比她们年纪小的女孩子也来势汹汹.成为“抢婚一族”;比她们聪明的没她们漂亮,比她们漂亮的没她们聪明,可偏偏是她们尴尬地被剩了下来,卡在单身状态,得了个“剩女”的头衔。作为一个优秀的群体,她们当然不会满足于“剩女”状态。于是,便有了“城市精英派对”之类的“相亲”活动应运而生。
“剩女”有令人羡慕的职业、稳定的收入、较高的学识、优雅的谈吐,她们的物质生活追求精致,精神生活追求自由,当然也包括自由的恋爱、自由的结婚。然而,正是在现代社会给予人们充分自由决定权的时候,“剩女”发现她们获得的仅仅是婚姻自由,而没有得到无拘束的自由择偶的权利。造成这个悖论的原因在于文明社会中,法制只能给予人们选择的权利,法律不能规定它范围之外的社会因素的功效。因此,“剩女”现象不仅仅是一个优秀女性由于自身的原因寻觅不到理想伴侣的问题,也不是一个单一的大龄女青年群体婚姻受阻的问题,是个不折不扣的社会性问题。
美国社会学家沃思在《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城市性》一文中认为现代都市具有以下特性:社会结构复杂,产生了高度专业化的机构;人口和文化异质性突出;首属交往被次属交往所替代,亲属关系纽带减弱,家庭的社会意义功能降低,邻里关系和社会整合的传统基础被破坏;城市中的交往具有肤浅性、短暂性、匿名性和非人格性。城市性导致了日常世界的疏离感,使得人们涉身经验逐步贬值。在社会理性化、生活货币化、生产机械化的洪流中,维系过去与现在、个人与社会的经验结构解体了,个人陷入绝望、孤独和痛苦之中。生活在如此属性的城市之中的“剩女”们,也许更能感受到城市的疏离和冷漠。虽然她们每日应酬繁多,接触的人不少,但这种表面化的接触不可能带来对交往对象的深层次了解,当然更不会让这些高学历的充满理性的女性有“一见钟情”的冲动。
中国知名的婚恋指导师严山说:“随着女性事业心的增强,中国的都市女性工作压力越来越大,交友圈则越来越狭小,这才是她们难以找到‘意中人’的主要障碍。”
事实上,中国进入“剩女”时代,越来越多的商机开始显露。无论是蓬勃兴起的各类婚介机构,形形色色花样百出的交友活动,还是日益成为风险投资眼中红人的婚恋网站,都在迫不及待地发掘这另类“过剩”经济中蕴涵的巨大金矿。需要指出的是,“剩女”的婚姻大事也不能仅靠简单地扩大她们的交往范围,提供更多的交往机会甚至让她们降低择偶标准的方式来加以解决,作为现代都市特有的社会现象,需要全社会给予关注,同时“剩女”也需要调整自己婚姻期待,尽快地融入婚姻市场之中,寻找属于自己的幸福。
其实,晚婚是现代社会经济转型期出现的一个普遍现象,许多条件优越的人,在选择婚姻的时候过分挑剔,造成大龄未婚的局面,这是十分自然的现象,人们一定要坦然面对。晚婚不要紧,要紧的是心态最重要。轻松度过无爱期,也许,爱就在不远的前方。
稿源:荆楚网
作者:张贤达